七下科学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七下科学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一、生物与环境

1. 生物的生活需要环境

1.1. 环境的概念

1.1.1. 定义:

生物周围的一切,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1.2. 组成:
  • 生物因素: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 非生物因素: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

1.2. 环境影响生物

1.2.1. 阳光的影响:
  • 植物:光合作用,决定分布。
  • 动物:昼伏夜出,行为习性。
1.2.2. 空气的影响:
  • 生物呼吸,提供氧气或二氧化碳。
  • 风力影响植物形态(如风力强的海岸线植物矮小)。
1.2.3. 水分的影响:
  • 生物组成成分,维持生命活动。
  • 植物:生长,分布(旱生植物、湿生植物)。
  • 动物:栖息地,饮水来源。
1.2.4. 温度的影响:
  • 影响酶的活性,影响生物的代谢速率。
  • 影响生物的分布(如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高)。
  • 冬眠,迁徙等适应行为。
1.2.5. 土壤的影响:
  • 植物:提供养分,固定根系。
  • 动物:栖息场所,食物来源。

1.3. 生物适应环境

1.3.1. 定义:

生物为了生存,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1.3.2. 适应方式:
  • 形态适应:
    • 仙人掌叶变成刺,减少水分蒸发。
    • 鱼的流线型身体,减少游泳阻力。
  • 生理适应:
    • 骆驼储存水分的能力。
    • 某些动物抗旱性强。
  • 行为适应:
    • 候鸟迁徙。
    • 动物冬眠。
    • 变色龙的变色。
1.3.3. 适应的相对性:
  • 生物的适应是相对的,当环境变化剧烈超过生物的适应范围时,生物可能无法生存。

2. 生物影响环境

2.1. 生物对环境的改造

2.1.1. 植物的影响:
  • 植物根系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 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
  • 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 落叶形成腐殖质,改良土壤。
2.1.2. 动物的影响:
  • 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 海狸筑坝改变水流。
  • 某些动物传播种子。
2.1.3. 微生物的影响:
  • 分解有机物,参与物质循环。

2.2. 生物对环境的破坏

2.2.1. 过度放牧:
  • 导致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
2.2.2. 森林砍伐:
  • 导致水土流失,气候恶化。
2.2.3. 环境污染:
  • 工业废水,废气,农药等污染水、空气、土壤,危害生物生存。

二、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的概念

1.1. 定义: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1.2. 组成:

1.2.1. 生物成分:
  • 生产者: 主要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 消费者: 指以生产者或其他消费者为食的动物。
    • 初级消费者:以植物为食的动物。
    • 次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
    • 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
  • 分解者: 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释放无机物返回环境。
1.2.2. 非生物成分:
  • 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

2. 食物链和食物网

2.1. 食物链

2.1.1. 定义:

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

2.1.2. 书写规则:
  • 箭头指向捕食者,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 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消费者结束。
  • 例如:草 → 兔 → 狐

2.2. 食物网

2.2.1. 定义:

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2.2.2. 特点:
  • 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 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加稳定。

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1. 能量来源:

  • 太阳能是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

3.2. 能量流动:

  • 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
  • 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3.3. 能量流动的重要性:

  • 能量流动维持了生态系统的运转和稳定。

4.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作用

4.1. 生产者作用

4.1.1. 基础作用:

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和有机物。

4.2. 消费者作用

4.2.1. 纽带作用:

连接生产者和分解者,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3. 分解者作用

4.3.1. 关键作用:

分解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实现物质循环。

5. 生态系统的类型

5.1. 森林生态系统

5.1.1. 特点:

生物种类丰富,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5.2. 草原生态系统

5.2.1. 特点:

以草本植物为主,动物种类较少,受气候影响较大。

5.3. 湿地生态系统

5.3.1. 特点:

生物多样性高,具有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重要功能。

5.4. 海洋生态系统

5.4.1. 特点:

面积广阔,生物种类繁多,受人类活动影响大。

5.5. 农田生态系统

5.5.1. 特点:

人为干预较多,生物种类单一,稳定性较差。

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1. 自我调节能力

6.1.1. 定义:

生态系统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6.1.2. 影响因素:
  •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复杂程度。
  • 生物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6.2. 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措施

6.2.1. 保护生物多样性:
  •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 建立自然保护区。
6.2.2. 控制污染:
  • 减少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6.2.3. 合理利用资源:
  • 可持续发展。

7. 非生物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7.1. 阳光的影响

7.1.1. 光合作用:

生产者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7.2. 水分的影响

7.2.1. 生物生存:

水分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影响生物的分布和生长。

7.3. 温度的影响

7.3.1. 生物代谢:

温度影响生物的代谢速率,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7.4. 土壤的影响

7.4.1. 养分供给:

土壤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英语六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