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化学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一、 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1. 物质的组成
- 元素
-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表示方法:元素符号(一个或两个字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 分布:
- 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 Si, Al, Fe, Ca
- 人体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 C, H, N, Ca
- 原子
- 构成:原子核 (质子+中子) + 核外电子
- 电荷数关系: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呈电中性)
-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分子
- 概念:由原子构成的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特点:分子间存在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
-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离子
-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失去电子形成,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得到电子形成,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 同位素
- 概念: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 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 物理性质:不同(如质量、密度)。
2. 物质的结构
- 原子结构
- 核外电子排布:
- 电子层:K, L, M, N... (1, 2, 3, 4...)
- 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2n2
- 最外层电子数:≤ 8 (第一周期除外,最多为2)
- 价电子:最外层电子,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 原子结构示意图:直观表示原子内部结构,包括质子数、电子层数和每层电子数。
- 分子结构
-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 形成条件:通常是两个非金属原子之间。
- 电子式:用电子式表示分子的结构。
- 分子结构式:用短线表示共价键的结构式。
- 结构简式:简化后的结构式,通常省略C-H键。
- 空间构型:分子的三维结构,如直线形、V形、三角锥形、正四面体形等。
- 晶体结构
- 离子晶体:由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形成的晶体。
- 结构:正负离子有规则地排列成空间网状结构。
- 性质:熔点高、硬度大、导电性差(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 原子晶体:由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的晶体。
- 结构:原子有规则地排列成空间网状结构。
- 性质:熔点极高、硬度极大、导电性差。
- 分子晶体:由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形成的晶体。
- 结构:分子有规则地排列成空间结构。
- 性质:熔点低、硬度小、导电性差。
- 金属晶体: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晶体。
- 结构:金属阳离子有规则地排列成空间网状结构,自由电子穿梭其间。
- 性质: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3. 物质的分类
- 纯净物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金属单质:如铁、铜、铝等。
- 非金属单质:如氧气、氮气、硫等。
-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 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 混合物
-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
- 丁达尔效应:胶体特有的光学现象,可用于区分溶液和胶体。
-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
-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
二、 物质的量
1. 摩尔 (mol)
- 概念:物质的量的单位,表示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 (NA) 个微粒 (原子、分子、离子等) 的集体。
- 数值:NA ≈ 6.02 × 1023 mol-1
2. 摩尔质量 (M)
- 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单位为 g/mol。
- 数值: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 公式:M = m / n (m为质量,n为物质的量)
3. 气体摩尔体积 (Vm)
- 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单位为 L/mol。
- 标准状况:0℃ (273.15K) 和 101.325 kPa。
- 标准状况下的Vm ≈ 22.4 L/mol
- 公式:Vm = V / n (V为体积,n为物质的量)
- 注意:只有气体才有气体摩尔体积,且与气体的种类无关,受温度和压强影响。
4.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 推论:
-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两种气体,其分子数相同。
- 同温同体积下,两种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 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
- 同温同体积下,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5. 物质的量浓度 (c)
- 概念: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为 mol/L 或 mol/dm3。
- 公式:c = n / V (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单位为L)
-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 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稀释、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 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容量瓶规格,定容时视线与刻度线平齐。
三、 氧化还原反应
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 氧化:失去电子的反应,化合价升高。
- 还原:得到电子的反应,化合价降低。
- 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的物质,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
- 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
- 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生成的产物。
- 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生成的产物。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3.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 化合价是否变化:若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则是氧化还原反应。
4. 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 电子转移的表示:用单线桥标明得失电子的总数和方向。
5.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四、 离子反应
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 注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2.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 规则:
- 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 拆:将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氧化物、单质等保留化学式。
- 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 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 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凭空臆造。
- 要注意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 弱电解质、难溶物质、气体、液体、固体、氧化物等不能拆成离子形式。
3. 离子共存
- 条件:在同一溶液中,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如生成沉淀、气体、水、弱电解质等)。
- 常见的不能共存的离子组合:
- 生成沉淀:Ag+与Cl-,Ba2+与SO42-,Ca2+与CO32-等。
- 生成气体:H+与CO32-,S2-等。
- 生成水:H+与OH-。
-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H+与CH3COO-, F-, 等,OH-与NH4+等。
- 注意:要在指定条件下判断离子共存,如酸性条件、碱性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