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H2: 走进化学世界
H3: 化学:研究物质的科学
H4: 化学的定义
-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
- 核心在于认识和创造物质。
H4: 化学的重要性与魅力
- 与生活的联系: 衣、食、住、行、健康、能源、材料等无不涉及化学。
- - 衣: 合成纤维 (涤纶、锦纶) 的制造。
- - 食: 食品添加剂、农药化肥、食物成分分析。
- - 住: 建筑材料 (水泥、玻璃、塑料、涂料)。
- - 行: 燃料 (汽油、柴油)、电池、轮胎材料。
- - 健康: 药物合成、消毒剂、医用材料。
- 推动社会进步:
- 新材料的研发 (如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
- 新能源的开发 (如太阳能、氢能)。
- 环境保护与治理 (如污水处理、空气净化)。
- 生命科学的探索 (如DNA结构、蛋白质功能)。
- 学科魅力: 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通过实验创造新物质,解决实际问题。
H4: 学习化学的方法
- 重视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
- 勤于思考: 理解概念原理,联系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
- 善于总结: 归纳知识规律,构建知识网络。
- 联系实际: 将化学知识应用于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H3: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H4: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H5: 物理性质
- 定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常见物理性质:
- - 颜色 (Color)
- - 状态 (State: 固态、液态、气态)
- - 气味 (Odor)
- - 味道 (Taste)
- - 密度 (Density)
- - 硬度 (Hardness)
- - 熔点 (Melting Point)
- - 沸点 (Boiling Point)
- - 溶解性 (Solubility)
- - 延展性 (Malleability)
- - 导电性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 - 导热性 (Thermal Conductivity)
- 举例:
- 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密度约为1 g/cm³,沸点为100℃。
- 铜是紫红色固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 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H5: 化学性质
- 定义: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常见化学性质:
- - 可燃性 (Flammability): 物质能否燃烧。
- - 助燃性 (Combustion-supporting): 物质能否支持燃烧 (如氧气)。
- - 稳定性 (Stability): 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是否容易分解或与其他物质反应。
- - 氧化性 (Oxidizability): 物质得电子或使其他物质氧化数升高的能力。
- - 还原性 (Reducibility): 物质失电子或使其他物质氧化数降低的能力。
- - 酸碱性 (Acidity/Basicity): 物质在水溶液中表现出的酸性或碱性。
- 举例:
-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多种物质燃烧。
- 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产生水。
- 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被氧化)。
- 酒精(乙醇)可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H5: 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但同时也要考虑价格、资源、环保等因素。
- 举例:
- 铜的导电性好 → 用于制导线。
- 金的化学性质稳定、色泽美观 → 用于制首饰、作储备。
- 氧气的助燃性 → 用于炼钢、气焊。
-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 用作保护气、填充食品包装袋。
- 干冰(固态CO₂)升华吸热 → 用作制冷剂。
H4: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H5: 物理变化
- 定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 本质: 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发生改变,但物质本身的组成和化学性质不变。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分子间的距离或排列方式改变。
- 判断依据: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常见实例:
- 三态变化: 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水蒸气液化、干冰升华。
- 形状改变: 玻璃破碎、矿石粉碎、金属拉丝。
- 溶解与扩散: 蔗糖溶于水、碘在酒精中扩散。
- 分离提纯: 过滤、蒸馏、蒸发。
- 伴随现象: 可能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等(如灯泡通电发光),但不是判断依据。
H5: 化学变化
- 定义: 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 本质: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了改变。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或离子化合物)。
- 判断依据: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根本依据)。
- 常见实例:
- 燃烧: 蜡烛燃烧、木材燃烧、酒精燃烧。
- 物质腐败/变质: 食物腐烂、铁生锈、酒变酸。
- 生命活动: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化作用。
- 实验室反应: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
- 伴随现象 (可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但不是绝对依据):
- - 颜色改变 (如铁锈是红褐色)
- - 产生气体 (如有气泡冒出)
- - 生成沉淀 (如石灰水变浑浊)
- - 放热或吸热 (如燃烧放热)
- - 发光 (如镁条燃烧)
H5: 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 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只改变物质的外观或状态,化学变化改变物质的本质。
- 联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化学变化)时,石蜡先熔化(物理变化)。
H3: 物质的分类
H4: 纯净物与混合物
H5: 纯净物 (Pure Substance)
- 定义: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 特征:
- 组成固定: 具有确定的化学式。
- 性质均一、固定: 如有固定的熔点、沸点、密度等。
- 分类:
- - 单质 (Element):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 化合物 (Compound):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举例: 氧气(O₂)、氮气(N₂)、铁(Fe)、水(H₂O)、二氧化碳(CO₂)、氯化钠(NaCl)。
H5: 混合物 (Mixture)
- 定义: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 特征:
- 组成不固定: 各组分的含量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 性质不固定: 没有固定的熔点、沸点等,性质随组成变化而变化。
- 各组分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 常见实例:
- 溶液: 盐水、糖水、碘酒。
- 悬浊液: 泥水。
- 乳浊液: 牛奶、豆浆。
- 气体混合物: 空气。
- 固体混合物: 合金 (如钢、黄铜)、花岗岩。
- 分离方法: 利用各组分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分离,如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
H4: 单质与化合物 (纯净物的分类)
H5: 单质 (Element)
- 定义: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分类:
- 金属单质: 如 铁(Fe)、铜(Cu)、铝(Al)、金(Au)、银(Ag)。通常具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延展性,常温下多为固态(汞除外)。
- 非金属单质: 如 氧气(O₂)、氢气(H₂)、氮气(N₂)、碳(C)、硫(S)、磷(P)。性质差异较大,常温下有气态、固态(碘、硫、磷、碳等)、液态(溴)。
- 稀有气体单质: 如 氦(He)、氖(Ne)、氩(Ar)。均为无色无味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 注意: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O₂)和臭氧(O₃)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都是单质。但它们混合在一起是混合物。
H5: 化合物 (Compound)
- 定义: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分类 (初步认识):
- 氧化物 (Oxide):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 - 金属氧化物: 如 氧化铁(Fe₂O₃)、氧化铜(CuO)、氧化钙(CaO)。
- - 非金属氧化物: 如 水(H₂O)、二氧化碳(CO₂)、二氧化硫(SO₂)、一氧化碳(CO)。
- 其他常见分类 (后续单元学习): 酸、碱、盐。
- 氧化物 (Oxide):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 特征: 化合物的性质与其组成元素的单质性质完全不同。例如,水(H₂O)是液体,但组成它的氢气(H₂)和氧气(O₂)都是气体,且性质迥异。
H5: 元素、原子、分子、离子 (初步概念)
- 元素 (Element):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物质组成的宏观概念。
- 原子 (Atom):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也是微观概念。
- 分子 (Molecule): 由原子构成的,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单质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O₂),化合物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如H₂O)。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氧气)。
- 离子 (Ion):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形成。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NaCl由Na⁺和Cl⁻构成)。
H2: 我们周围的空气
H3: 空气的组成
H4: 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按体积计)
- 氮气 (N₂): 约 78%
- 氧气 (O₂): 约 21%
- 稀有气体 (Noble Gases): 约 0.94% (主要是氩气 Ar)
- 二氧化碳 (CO₂): 约 0.03% (含量会随环境变化)
- 其他气体和杂质: 约 0.03% (如水蒸气 H₂O、尘埃、一氧化碳 CO、二氧化硫 SO₂ 等)
- 结论: 空气是混合物。
H4: 空气组成测定实验 (拉瓦锡实验改进 - 红磷燃烧法)
- 实验目的: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 实验原理: 利用可燃物(通常是红磷 P)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产物(五氧化二磷 P₂O₅),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容器,进入容器的水的体积即为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
- 化学方程式: 4P + 5O₂ (点燃) → 2P₂O₅
- 实验装置: 集气瓶、燃烧匙、烧杯、导管、止水夹。
- 药品: 足量的红磷、水。
- 实验步骤:
- 检查装置气密性。
- 在集气瓶中预先标记刻度(通常五等分),并装入少量水。
- 将足量红磷放入燃烧匙,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立即塞紧瓶塞。
- 观察现象:红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 待红磷熄灭且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 观察现象:烧杯中的水被吸入集气瓶中,水位上升至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 1/5 处。
- 实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 (约21%)。
- 注意事项:
- - 装置气密性必须良好: 防止漏气导致结果偏小。
- - 红磷必须足量: 确保能将瓶内氧气完全消耗掉,否则结果偏小。
- - 点燃后要迅速伸入并塞紧瓶塞: 防止瓶内空气受热逸出导致结果偏大。
- - 必须冷却至室温再打开止水夹: 防止温度过高气体膨胀导致进入水的体积减小,结果偏小。
- 误差分析:
- 结果偏小原因: 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 结果偏大原因: 燃烧匙伸入过慢导致部分空气逸出、止水夹未夹紧导致燃烧时空气逸出。
- 替代药品: 可以用铜代替红磷(4Cu + O₂ (加热) → 2CuO),但反应速率慢且需要持续加热。不能用木炭(C)或硫(S)代替,因为它们燃烧会生成气体产物(CO₂ 或 SO₂),无法造成明显的压强差。
H3: 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H4: 氧气 (O₂)
-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
- 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如铁生锈、食物腐败)。
- 能支持燃烧。
- 用途:
- 供给呼吸: 医疗急救、潜水、登山、宇航等。
- 支持燃烧: 炼钢、金属切割与焊接 (气焊)、火箭发射助燃剂。
H4: 氮气 (N₂)
-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与空气接近,难溶于水。
- 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
- 用途:
- 保护气: 由于性质稳定,用于焊接金属、填充灯泡、食品包装袋内防腐。
- 化工原料: 制取氮肥 (合成氨)、硝酸等。
- 制冷剂: 液氮沸点低 (-196℃),用于冷冻麻醉、保存生物样本。
H4: 稀有气体 (He, Ne, Ar 等)
-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
- 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惰性)。
- 用途: (利用其惰性)
- 保护气: 焊接稀有金属、填充灯泡 (氩气)。
- 电光源: 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于制作霓虹灯 (氖气等)。
- 其他: 氦气密度小且不可燃,用于填充探空气球、飞艇。
H4: 二氧化碳 (CO₂)
-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H₂CO₃)。固体 CO₂ 叫“干冰”,易升华。
- 化学性质:
- 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能使澄清石灰水 [Ca(OH)₂溶液] 变浑浊: CO₂ + Ca(OH)₂ → CaCO₃↓ + H₂O (检验 CO₂ 的方法)。
- 能与水反应: CO₂ + H₂O → H₂CO₃。
- 用途:
- 灭火: 利用其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 致冷剂: 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食品保鲜。
- 化工原料: 制纯碱、尿素、碳酸饮料等。
- 气体肥料: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H3: 保护空气
H4: 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 污染物来源:
- 自然来源: 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
- 人为来源:
- 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 的燃烧: 工厂、发电站、汽车尾气等。
- 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
- 建筑、道路扬尘,生活垃圾焚烧等。
- 主要污染物:
- 有害气体:
- - 一氧化碳 (CO): 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有毒,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缺氧。
- - 二氧化硫 (SO₂): 主要来自含硫煤的燃烧,刺激呼吸道,形成酸雨。
- - 氮氧化物 (NOx, 如 NO, NO₂): 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工厂高温燃烧,刺激呼吸道,形成酸雨和光化学烟雾。
- 颗粒物 (粉尘): 扬尘、煤烟等,危害呼吸系统健康,降低大气能见度。
- 有害气体:
- 空气污染的危害:
- 危害人体健康: 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 破坏生态系统: 酸雨使土壤酸化、水体污染、腐蚀建筑物。
- 影响全球气候: 温室效应 (CO₂ 等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氟利昂等)。
H4: 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
- 控制污染源:
- 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太阳能、风能、氢能、核能等)。
- 工业废气净化处理达标后排放。
- 汽车尾气净化,推广新能源汽车。
- 减少生活垃圾焚烧,提倡垃圾分类回收。
- 加强绿化: 植树造林,吸收 CO₂,净化空气。
- 制定法律法规: 加强环境监测与管理。
- 提高环保意识: 公民自觉参与环境保护,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H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贯穿整个化学学习)
H3: 实验室安全规则
- 遵守实验室规则,听从老师指导。
- 了解安全标识,熟悉消防器材位置和用法。
- 药品取用 "三不" 原则: 不用手接触药品,不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气味,不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 实验剩余药品 "四不" 原则: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不私自拿出。
- 保持实验台整洁,废弃物放入指定容器。
- 注意防火、防爆、防中毒、防腐蚀。
- 熟悉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 - 酒精灯着火: 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不可用水浇。
- - 浓酸沾到皮肤: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 3%-5% 的碳酸氢钠溶液。
- - 浓碱沾到皮肤: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稀硼酸溶液。
- - 酸或碱溅入眼中: 立即用水冲洗(切勿揉搓),边冲边眨眼,并及时就医。
H3: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第一单元侧重)
H4: 计量仪器
- 量筒 (Graduated Cylinder):
- 用途: 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 使用:
- 选择合适量程(一次量取,量程略大于待量体积)。
- 放置平稳。
- 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 注意: 不能用作反应容器,不能加热,不能量取热的液体。
- 托盘天平 (Platform Balance):
- 用途: 称量物质质量。
- 使用:
- "左物右码" 原则。
- 调平:先将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
- 称量:用镊子夹取砝码,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 读数:砝码质量 + 游码读数。
- 注意: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能直接称量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需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中称量);称量干燥固体药品可放在纸上。精确度一般为 0.1g。
H4: 加热仪器
- 酒精灯 (Alcohol Lamp):
- 用途: 提供热源。
- 结构: 灯帽、灯芯、灯壶。
- 使用:
- 检查酒精量(1/4 - 2/3 容积)。
- 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 用外焰加热(温度最高)。
- 熄灭时用灯帽盖灭,禁止用嘴吹灭。
- 试管 (Test Tube):
- 用途: 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也可用于加热少量物质。
- 使用:
- 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
- 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 1/3,管口不能对着人,与桌面成约 45° 角,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 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 烧杯 (Beaker):
- 用途: 配制溶液、溶解物质、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 使用: 加热时需垫石棉网,使其受热均匀。
H4: 反应与收集仪器
- 集气瓶 (Gas Jar):
- 用途: 收集或储存少量气体,也可作反应容器(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水槽 (Water Trough):
- 用途: 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
H4: 其他常用仪器
- 胶头滴管 (Dropper):
- 用途: 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 使用: "垂直悬空,不伸不碰不倒置"。即滴加时应竖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不能伸入容器内壁,不能接触容器壁,吸液后不能倒置或平放(防止试剂倒流腐蚀胶头)。
- 玻璃棒 (Glass Rod):
- 用途: 搅拌(加速溶解、散热)、引流(过滤)、蘸取液体。
- 药匙 (Spatula):
- 用途: 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药品。
- 燃烧匙 (Combustion Spoon):
- 用途: 用于盛放可燃物进行燃烧实验(如红磷、硫在氧气中燃烧)。
- 铁架台 (Iron Stand) (含铁夹、铁圈):
- 用途: 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常用于加热、过滤等操作。
- 试管夹 (Test Tube Holder):
- 用途: 夹持试管进行加热。
- 使用: 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约 1/3 处,手持长柄,拇指不要按在短柄上。
H3: 基本操作 (第一单元侧重)
H4: 药品的取用
- 取用原则:
- "三不" 原则。
- 节约原则:按实验所需取用,若未说明用量,液体取 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 "四不" 原则。
- 固体药品取用:
- 块状固体: 用镊子夹取,放入容器时应将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在容器口,再慢慢竖起容器 ("滑")。
- 粉末状固体: 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放入试管时将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 ("送")。
- 液体药品取用:
- 大量取用 (倾倒法):
- 取下瓶塞倒放在桌上。
- 标签朝向手心(防止试剂腐蚀标签)。
- 瓶口紧挨试管口,缓慢倒入。
- 倒完后盖紧瓶塞,放回原处。
- 少量取用 (滴加法): 使用胶头滴管。
- 大量取用 (倾倒法):
H4: 物质的加热
- 使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 给试管内液体加热:见试管使用方法。
- 给试管内固体加热:见试管使用方法。
- 给烧杯、烧瓶内物质加热:需垫石棉网。
H4: 仪器的洗涤
- 洗涤方法: 用试管刷刷洗,可蘸去污粉。若有不易洗掉的污物,可用适当的化学试剂(如稀盐酸洗涤碱性污物,碱液洗涤油污)。
- 洗净标准: 仪器内壁附着的水膜均匀,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 洗净后倒置在试管架上晾干。
H4: 检查装置气密性 (简单装置)
- 方法: (以制氧气的发生装置为例)
- 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
- 用手紧握(或用热毛巾捂住)试管(或反应容器)外壁。
- 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 松开手后(或移开热毛巾),导管内是否形成一段水柱。
- 若有气泡冒出且松手后形成水柱,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注:本思维导图涵盖了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的核心内容,侧重于化学入门、物质变化与性质、空气、氧气的制备及基本实验操作。具体内容和深度可能因教材版本略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