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思维导图》
一、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总览)
- 时间范围: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
- 时代特征:
- 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启动近代化进程。
- 探索过程曲折,充满失败与挫折,但为后续变革奠定基础。
- 主要线索:
-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强”“求富”运动。
- 甲午中日战争导致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尝试。
- 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 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最终沦为列强工具。
二、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
1. 背景
- 内忧: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朝统治。
- 外患: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列强侵略加剧。
- 目的: 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2. 口号与指导思想
- 前期: “自强”(以创办军事工业为主)
- 后期: “求富”(以创办民用工业为主)
-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 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
3. 代表人物
- 中央: 奕訢
- 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 主要内容
-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自强):
-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最早)
-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规模最大)
-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远东第一大船厂)
- 天津机器局 (崇厚)
-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求富):
-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上海)
- 开平矿务局 (李鸿章,天津)
- 汉阳铁厂 (张之洞,湖北)
- 湖北织布局 (张之洞,湖北)
- 目的: 辅助军事工业,解决资金、燃料、运输问题。
- 筹建新式海军:
- 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 成立海军衙门统一指挥 (1885年)。
- 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兴办新式教育:
- 创办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 (1862年,最早) 等翻译学堂、军事学堂、科技学堂。
- 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第一批幼童留美)。
5. 破产标志
-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6. 评价
- 性质: 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 积极作用:
-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 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局限性/失败原因:
- 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并未改变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 内部腐败,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
三、 甲午中日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894-1895年)
1. 背景
-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制定“大陆政策”,蓄谋侵略中国。
- 朝鲜东学党起义 (导火索)。
- 清政府腐败无能,军备废弛。
2. 经过 (1894.7 - 1895.4)
- 爆发: 丰岛海战 (1894年7月)。
- 重要战役:
- 平壤战役 (左宝贵牺牲)。
- 黄海海战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 邓世昌牺牲,北洋舰队主力尚存但避战保船)。
- 辽东半岛战役 (旅顺大屠杀)。
- 威海卫战役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3. 结果: 中国惨败
4. 《马关条约》 (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
- 内容:
- 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 赔款: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 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 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 影响:
-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刺激了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引发了国内的民族意识觉醒和救亡图存运动 (如戊戌变法)。
5. 瓜分中国的狂潮
- 表现:
- 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 列强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899年): 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利益均沾。
四、 戊戌变法 (1898年)
1. 背景
- 甲午战败与《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 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2. 序幕: 公车上书 (1895年)
- 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等。
- 内容: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 影响: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 发展: 维新思想的传播
- 组织学会: 强学会等。
- 创办报刊: 《时务报》(梁启超,上海)、《国闻报》(严复,天津) 等。
-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4. 高潮: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 - 9月21日)
- 支持者: 光绪帝。
- 主要内容:
-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
-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如京师大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5. 结果: 戊戌政变 (失败)
- 原因:
- 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 维新派力量弱小,缺乏实力基础和群众基础。
- 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 变法措施急于求成。
- 标志: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
- 牺牲: 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戊戌六君子)。
6. 意义与教训
- 性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 意义:
-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思想启蒙)。
- 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 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五、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年)
1. 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兴起)
- 背景:
-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激化。
- 西方教会势力活动引发民教冲突。
- 清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
- 性质: 反帝爱国农民运动。
- 口号: “扶清灭洋”。
- 评价口号:
- “灭洋”:鲜明表达了反帝斗争的决心,具有爱国性质。但也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
- “扶清”:反映了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容易被其利用和出卖。但也争取了部分清军官兵,利于运动发展。
- 评价口号:
- 发展: 从山东兴起,发展到京津地区。
- 斗争方式: 捣毁教堂、拆毁铁路、打击洋人及为洋人服务者。
- 评价:
- 积极: 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嚣张气焰。
- 局限: 带有迷信色彩和盲目排外行为;未能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深渊。
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
- 借口: 镇压义和团运动。
- 组成: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
- 经过:
- 攻占大沽炮台。
- 攻陷天津。
- 攻陷北京 (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
- 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如抢劫故宫、焚烧翰林院)。
- 义和团与清军的抵抗: 廊坊阻击战等。
3. 《辛丑条约》 (1901年)
- 签订: 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
- 内容 (危害最大):
- 赔款: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庚子赔款)。——巨额赔款,加剧人民负担,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 设界: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严重侵犯中国主权。
- 拆炮: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京津门户洞开,清廷处于列强武力控制之下。
- 惩办: 惩办“首祸诸臣”,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改署: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便于列强通过外交途径控制清政府。
- 影响:
- 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洋人的朝廷”)。
六、 本单元总结
- 近代化的探索: 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洋务运动),到试图变革政治制度 (戊戌变法),反映了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艰难探索和认识的深化。
- 民族危机的加剧: 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使危机空前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则使中国完全沉沦。
- 两大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尖锐,预示着更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即将到来。
- 教训: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和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都无法挽救近代中国,只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才能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