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下册思维导图

《历史八年级下册思维导图》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1. 经济重心的南移

  • 背景:
    • 北方战乱,社会动荡。
    • 南方相对安定,社会稳定。
    •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业发展。
  • 表现:
    • 农业:
      • 水稻产量提高,占粮食比重增加。
      • 湖广熟,天下足。
      •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 手工业:
      • 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
      • 制瓷业发展,如景德镇。
      • 造船业发达,推动海上贸易。
    • 商业:
      • 都市繁荣,商业贸易活跃。
      • 海外贸易兴盛,泉州成为重要港口。
      • 出现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如会馆。
  • 影响:
    • 南方经济实力增强,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 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 为后来的政治中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 典型人物/事件:
    • 泉州港的繁荣景象。
    • 江南丝织业的兴盛。

2.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表现:
    • 城市生活:
      •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 商业活动丰富,市民文化繁荣。
      • 夜市兴盛,娱乐活动多样化。
    • 对外交流:
      • 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
      • 与东南亚、阿拉伯等地区的贸易往来频繁。
      • 文化交流加强,外来文化传入中国。
    • 科技进步:
      •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重大发明广泛应用。
      •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文化发展:
    • 理学:
      • 影响深远,成为官方哲学。
      • 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朱熹。
    • 文学艺术:
      • 词的发展达到高峰。
      • 书法、绘画艺术繁荣。
      • 市民文学出现,如话本。
  • 社会风俗:
    •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 服饰、饮食、娱乐等方面都体现了时代特点。
  • 典型人物/事件:
    • 马可·波罗来华。
    • 市民生活景象的描绘(如《清明上河图》)。

3. 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冲突

  • 背景:
    •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 北方契丹族建立辽朝,威胁中原。
  • 主要政权:
    • 辽:
      • 契丹族建立,统治北方地区。
      • 与北宋长期对峙。
      • 推行“一国两制”的管理模式。
    • 北宋:
      • 建立后致力于统一全国。
      • 与辽、西夏等政权并立。
      • 重文轻武,导致军事力量薄弱。
    • 西夏:
      • 党项族建立,控制西北地区。
      • 与北宋、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 金:
      • 女真族建立,灭辽攻宋。
      • 最终占据中原地区,建立金朝。
    • 南宋:
      • 北宋灭亡后,宋室南迁建立。
      • 与金长期对峙。
  • 澶渊之盟:
    • 北宋与辽签订和约,维持了双方的和平。
    • 北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
  • 影响:
    • 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
    • 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和冲突,给人民带来了苦难。
    •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
  • 典型人物/事件:
    • 岳飞抗金。
    • 金朝灭亡北宋。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 元朝的统一

  • 背景:
    • 蒙古族崛起,建立蒙古帝国。
    • 蒙古军队南下,先后灭西夏、金、南宋。
  • 统一全国:
    • 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 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
  • 元朝的统治:
    • 政治:
      • 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推行科举制度,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 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
    • 经济:
      • 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
      • 促进商业发展,开通大运河。
      • 推行钞币制度,规范货币流通。
    • 民族政策:
      •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将人民划分为不同等级。
  • 元朝的社会:
    • 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突出。
    • 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 典型人物/事件:
    • 文天祥的爱国精神。
    • 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经历。

2. 明朝的建立

  • 背景:
    •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 爆发红巾军起义。
  • 朱元璋建立明朝:
    • 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推翻元朝统治。
    •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 加强君主专制:
    • 政治:
      • 废除丞相制度,权力集中于皇帝。
      • 设立锦衣卫,加强对臣民的监视。
      • 推行八股取士,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 军事:
      • 设立卫所制度,巩固边防。
      • 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 经济发展:
    • 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鼓励垦荒。
    • 减轻农民负担,稳定社会秩序。
    • 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
  • 典型人物/事件:
    • 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 明朝初年的经济发展。

3. 对外交往与冲突

  • 郑和下西洋:
    • 目的:
      •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存疑)。
    • 过程:
      • 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
      • 到达东南亚、印度洋沿岸、非洲等地。
    • 影响:
      •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 戚继光抗倭:
    • 背景:
      • 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
    • 过程:
      • 戚继光组建戚家军,抗击倭寇。
      •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倭寇。
    • 影响:
      • 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 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 葡萄牙殖民者侵略澳门:
    • 葡萄牙殖民者通过不正当手段占据澳门。
    • 明朝政府被迫允许葡萄牙人在澳门居住和贸易。
  • 典型人物/事件:
    •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 戚继光抗倭的英雄事迹。

三、社会转型与危机

1. 资本主义萌芽与早期反封建思潮

  • 资本主义萌芽:
    • 背景:
      • 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作坊规模扩大。
    • 表现:
      • 江南地区出现机户和机工之间的雇佣关系。
      • 手工工场出现。
    • 影响:
      • 冲击了传统的封建经济制度。
      • 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 早期反封建思潮:
    • 代表人物:
      • 李贽。
    • 思想:
      • 反对程朱理学,提倡个性解放。
      • 批判封建礼教,肯定人的价值。
    • 影响:
      •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
  • 典型人物/事件:
    • 江南手工业作坊的出现。
    • 李贽的思想观点。

2. 明清更替与社会动荡

  • 明朝灭亡:
    • 原因:
      • 政治腐败,宦官专权。
      •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
      • 财政危机,边患不断。
      •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 标志:
      •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
  • 清朝入关:
    • 背景:
      • 明朝灭亡,政治真空。
      •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 过程:
      • 清军入关,迅速占领北方地区。
      • 经过多年战争,逐渐统一全国。
  • 社会动荡:
    • 表现:
      • 农民起义持续不断。
      • 南明政权建立,与清朝对抗。
      • 民族矛盾尖锐,社会秩序混乱。
  • 典型人物/事件:
    • 李自成农民起义。
    •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3. 清朝的统治与巩固

  • 清朝的统治政策:
    • 政治:
      • 沿用明朝的政治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 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加强皇权。
      • 推行剃发易服,加强对汉族人民的控制。
      • 实行文字狱,压制思想。
    • 经济:
      • 推行摊丁入亩,减轻农民负担。
      • 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
      •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 民族政策:
      • 对边疆地区实行有效的管理。
      • 加强与蒙古族、藏族等民族的联系。
  • 巩固统一:
    • 平定三藩之乱。
    • 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
    • 平定准噶尔叛乱。
  • 影响:
    •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巩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
  • 典型人物/事件:
    •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 康熙帝收复台湾。

4. 明清时期的文化

  • 小说:
    •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问世。
    • 《红楼梦》达到高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落。
  • 戏曲:
    • 昆曲、京剧等地方戏曲逐渐形成。
  • 科技:
    •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出现。
  • 思想:
    •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出现。
    • 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
  • 典型人物/事件:
    •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七下科学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