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思维导图

二年级数学上册思维导图

一、数与代数

1.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1 两位数加两位数

1.1.1 不进位加法
  • 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 竖式书写: 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
  • 练习重点: 准确列竖式,保证相同数位对齐。
1.1.2 进位加法
  • 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 竖式书写: 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进位“1”写在十位上方。
  • 练习重点: 理解进位的含义,掌握进位“1”的处理。
1.1.3 估算
  • 估算方法: 将两位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
  • 估算目的: 快速判断结果的大致范围。
  • 估算注意: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如都往大估或都往小估。

1.2 两位数减两位数

1.2.1 不退位减法
  • 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 竖式书写: 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
  • 练习重点: 准确列竖式,保证相同数位对齐。
1.2.2 退位减法
  • 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十。
  • 竖式书写: 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退位“点”标在被减数十位上方。
  • 练习重点: 理解退位的含义,掌握退位后十位的变化。
1.2.3 估算
  • 估算方法: 将两位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
  • 估算目的: 快速判断结果的大致范围。
  • 估算注意: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如都往大估或都往小估。

1.3 加减混合运算

1.3.1 连加连减
  • 运算顺序: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 竖式书写: 可以用两个竖式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简便竖式。
  • 练习重点: 掌握运算顺序,提高计算准确率。
1.3.2 加减混合
  • 运算顺序: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 竖式书写: 可以用两个竖式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简便竖式。
  • 练习重点: 掌握运算顺序,注意符号,提高计算准确率。
1.3.3 带小括号的运算
  • 运算顺序: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 练习重点: 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1.4 用数学

1.4.1 解决实际问题
  • 分析方法: 读懂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 解题步骤: 列式计算,检验结果,写答。
  • 类型: 求总数,求剩余,求相差。
  • 练习重点: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 提问题
  • 提问技巧: 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合理的问题。
  • 问题类型: 可以是加法问题,也可以是减法问题。
  • 练习重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问能力。

2. 表内乘法(一)

2.1 乘法的初步认识

2.1.1 乘法的意义
  • 定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 乘法算式: 相同加数 × 加数的个数 = 积。
  • 读法: 例如:3 × 4 读作 3 乘 4。
  • 练习重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1.2 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 乘数、乘数、积
  • 练习重点: 掌握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2 2-6的乘法口诀

2.2.1 2的乘法口诀
  • 口诀: 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 意义: 表示2个1是2,2个2是4。
2.2.2 3的乘法口诀
  • 口诀: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 意义: 表示3个1是3,3个2是6,3个3是9。
2.2.3 4的乘法口诀
  • 口诀: 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 意义: 表示4个1是4,4个2是8,4个3是12,4个4是16。
2.2.4 5的乘法口诀
  • 口诀: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 意义: 表示5个1是5,5个2是10,5个3是15,5个4是20,5个5是25。
2.2.5 6的乘法口诀
  • 口诀: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 意义: 表示6个1是6,6个2是12,6个3是18,6个4是24,6个5是30,6个6是36。
2.2.6 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 步骤: 读懂题意,确定用乘法计算,选择合适的口诀。
  • 练习重点: 灵活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

1. 长度单位

1.1 认识厘米

  • 定义: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 单位符号: cm
  • 常用工具: 尺子
  • 认识刻度: 0刻度,每个大格表示1厘米,每个小格表示1毫米(虽然二年级不学毫米,但可以简单介绍)。
  • 测量方法: 将物体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右端所对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 练习重点: 掌握厘米的实际意义,能够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1.2 认识米

  • 定义: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 单位符号: m
  • 关系: 1米 = 100厘米
  • 常用工具: 卷尺,米尺
  • 估测方法: 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参照物进行估测,如手臂张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
  • 练习重点: 掌握米的实际意义,能够估测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1.3 线段

  • 定义: 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
  • 特征: 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
  • 画法: 从一点出发,画到另一点结束,中间用直尺辅助。
  • 练习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够准确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2. 角的初步认识

2.1 角的认识

  • 定义: 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形。
  • 各部分名称: 顶点,边。
  • 判断方法: 观察是否有顶点和两条边。
  • 练习重点: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角。

2.2 直角

  • 定义: 顶点朝下,两条边分别水平和竖直的角。
  • 判断方法: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
  • 练习重点: 认识直角,能够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

2.3 角的画法

  • 步骤: 先画一个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两条射线。
  • 直角的画法: 先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再擦去多余的部分。
  • 练习重点: 掌握角的画法,能够画出直角。

三、统计与概率

1. 统计

1.1 简单的统计表

  • 组成: 表头,项目,数据。
  • 作用: 整理和呈现数据。
  • 制作方法: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 练习重点: 能够看懂简单的统计表,并从中获取信息。

1.2 条形统计图

  • 组成: 横轴,纵轴,条形。
  • 作用: 直观地呈现数据。
  • 制作方法: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条形统计图上画出相应的条形。
  • 练习重点: 能够看懂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信息。

四、数学广角

1. 排列组合

1.1 简单的排列

  • 方法: 用固定的顺序进行排列,例如从大到小,从小到大。
  • 练习重点: 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

1.2 简单的组合

  • 方法: 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避免重复和遗漏。
  • 练习重点: 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因数与倍数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