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下思维导图

《生物七下思维导图》

I.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A. 概述

  • 定义: 生物产生新个体,延续种族的过程。
  • 目的: 延续生命,繁衍后代。
  • 类型:
    • 无性生殖
    • 有性生殖

B. 无性生殖

  • 定义: 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 特点:
    • 后代遗传特征与母体基本相同。
    • 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 繁殖速度快。
    • 适应性相对较差。
  • 常见方式:
    • 分裂生殖: 细菌、草履虫等。细胞分裂成两个或多个相同的个体。
    • 出芽生殖: 酵母菌、水螅等。母体长出芽体,芽体脱落形成新个体。
    • 孢子生殖: 蕨类植物、霉菌等。产生孢子,孢子萌发形成新个体。
    • 营养生殖: 植物特有。利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
      • 扦插: 剪取植物的茎、叶或根,插入土壤中生根发芽。
      • 嫁接: 将一个植物的枝或芽(接穗)接到另一个植物的茎或根(砧木)上,使它们结合在一起,生长成为一个完整的植株。
      • 压条: 将植物的枝条压入土壤中,使其生根,然后与母株分离。
      • 组织培养: 将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在无菌条件下培养成完整植株。
  • 应用: 农业、园艺。可以快速繁殖优良品种,保持亲本优良性状。

C. 有性生殖

  • 定义: 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个体。
  • 特点:
    • 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征。
    • 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 繁殖速度慢。
    • 适应性较强。
  • 过程:
    • 生殖细胞的产生: 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和卵细胞。
    • 受精: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 发育: 受精卵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新个体。

D. 植物的有性生殖

  • 花: 植物的生殖器官。
    • 结构: 花萼、花瓣、雄蕊(花药、花丝)、雌蕊(柱头、花柱、子房)。
    • 传粉: 花粉从雄蕊传到雌蕊柱头的过程。
      • 自花传粉: 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
      • 异花传粉: 花粉落在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 风媒花: 花小而轻,花粉多,柱头大而粘。
        • 虫媒花: 花大而艳丽,有香味,有花蜜。
    • 受精: 花粉管中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 子房: 发育成果实。
    • 胚珠: 发育成种子。
    • 受精卵: 发育成胚。
    • 珠被: 发育成种皮。
  • 种子的萌发:
    • 条件:
      • 环境条件: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 自身条件: 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 过程:
      • 种子吸水膨胀。
      • 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
      •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 胚轴连接根和茎。
      • 子叶为胚提供营养。

E. 动物的有性生殖

  • 生殖方式:
    • 卵生: 鸟类、爬行类、鱼类、昆虫等。受精卵在母体外发育。
    • 胎生: 哺乳动物。胚胎在母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 发育过程:
    • 直接发育: 幼体与成体相似,经历较少的变化,如哺乳动物。
    • 间接发育: 幼体与成体差异很大,需要经历变态发育,如昆虫、青蛙。
      • 完全变态发育: 昆虫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 不完全变态发育: 昆虫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II.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A. 概述

  • 遗传: 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
  • 变异: 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 遗传物质: DNA。

B. 染色体、DNA和基因

  • 染色体: 位于细胞核内,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 DNA: 遗传物质,双螺旋结构。
  • 基因: 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决定生物的性状。
  • 关系: 基因在DNA上,DNA在染色体上。

C. 基因的传递

  • 减数分裂: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 受精: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水平。
  • 基因的传递规律:
    • 分离定律: 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
    • 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在形成生殖细胞时,自由组合。

D.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 显性性状: 在杂合子中,能够表现出来的性状。
  • 隐性性状: 在杂合子中,被显性性状掩盖的性状。
  • 基因型: 个体的基因组成。
  • 表现型: 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E. 变异的来源

  • 可遗传的变异: 由基因的改变引起的变异。
    • 基因突变: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改变。
    •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改变。
  • 不可遗传的变异: 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不会遗传给后代。

F. 遗传技术的应用

  • 育种: 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优良品种。
    • 杂交育种: 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再从后代中选育出符合要求的个体。
    •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导基因突变,再从突变体中选育出优良品种。
    • 转基因技术: 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使其具有新的性状。

III. 生物的进化

A. 概述

  • 进化: 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改变的过程。
  • 进化论: 解释生物进化的理论。

B.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 基本内容:
    • 过度繁殖: 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 生存斗争: 由于资源有限,生物之间存在生存斗争。
    • 遗传变异: 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 适者生存: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
  • 核心观点: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C. 生物进化的证据

  • 化石: 证明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 比较解剖学: 比较不同生物的解剖结构,寻找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 胚胎学: 研究生物胚胎的发育过程,可以发现不同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
  • 分子生物学: 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可以了解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

D. 生物多样性

  • 遗传多样性: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基因的差异。
  • 物种多样性: 地球上生物物种的丰富程度。
  • 生态系统多样性: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性。
  •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E.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 人类的起源: 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 人类的进化过程:
    • 南方古猿
    • 能人
    • 直立人
    • 智人
  • 人类进化的特点:
    • 直立行走
    • 脑容量增大
    • 使用工具
    • 语言的产生
  •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政治八下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