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生物思维导图全部》
I.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A.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1.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 概念:营养物质
- 类型:
- 自养生物: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 异养生物:摄取有机物
- 植物的营养:水、无机盐、有机物(光合作用)
- 动物的营养:食物(含营养物质)
- 微生物的营养:种类多样,利用环境中的有机/无机物
- 1.2 生物的生活需要阳光、空气和水
- 阳光: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影响生物分布
- 空气:呼吸作用,光合作用(CO2),氮气固定
- 水:生命之源,组成成分,运输物质,参与代谢
- 1.3 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 温度:酶的活性,影响生物分布
- 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
- 恒温动物:体温相对稳定
- 生存空间:获取资源,躲避天敌,繁殖
- 生物的适应性: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行为方式
- 温度:酶的活性,影响生物分布
- 1.4 生物会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 废物产生途径:代谢过程
- 植物:蒸腾作用,落叶
- 动物:排泄(尿液,粪便,汗液,呼出气体)
- 微生物:分泌/渗透
- 1.5 生物能进行呼吸
- 概念: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 场所:线粒体
- 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
- 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 1.6 生物具有生长、生殖和遗传的特性
- 生长:体积增大,细胞数量增多
- 生殖:产生新个体
- 有性生殖:精子和卵细胞结合
-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
- 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
- 变异:子代与亲代不同,个体之间也不同
B. 第二章: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
- 2.1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 概念: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
- 类型:
- 生物因素: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捕食,竞争,合作,寄生
-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 生物因素: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2.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 适应: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适应环境
- 沙漠植物:根系发达,叶片退化
- 极地动物:皮下脂肪厚
- 影响: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 蚯蚓:疏松土壤
- 森林:涵养水源
- 适应: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适应环境
- 2.3 生态系统的组成
- 概念: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 组成成分:
-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 生物部分:
-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有机物和能量
- 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分解者:细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无机物
- 2.4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 写法: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 起点:生产者
- 食物网: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能量流动效率:10%-20%
-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 2.5 生态系统的功能
- 能量流动:上述
- 物质循环:碳循环,水循环,氮循环等
- 信息传递: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C. 第三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 3.1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 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称
- 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 3.2 生物圈中的资源
- 生物资源:动植物资源,微生物资源
- 非生物资源:阳光,空气,水,矿产资源
- 3.3 保护生物圈
- 环境污染:
- 大气污染:温室效应,酸雨
- 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 土壤污染:农药,化肥
-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栖息地丧失,过度捕猎,外来物种入侵
- 保护措施:
- 建立自然保护区
- 禁止乱砍滥伐,乱捕滥杀
- 减少污染排放
- 保护生物多样性
- 环境污染:
- 3.4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 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系统
- 资源浪费:导致资源枯竭
- 环境污染:威胁人类健康
II. 第二单元:生物的进化
A. 第四章:生物的进化
- 4.1 生命起源
- 非生命起源说(化学进化说):
- 阶段: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 场所:原始海洋
- 能量来源:紫外线,雷电,火山爆发
- 非生命起源说(化学进化说):
- 4.2 生物进化的证据
- 化石:
- 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 越古老的地层中,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越晚的地层中,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
- 比较解剖学:
- 同源器官:起源相同,形态、功能不同的器官
- 胚胎学:
- 生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阶段,形态结构相似
- 化石:
- 4.3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 内容:
- 过度繁殖:生物繁殖能力强
- 生存斗争:争夺资源,空间,配偶
- 遗传和变异: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
- 适者生存: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不适应的个体被淘汰
- 自然选择: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
- 内容:
- 4.4 生物进化的历程
- 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 植物进化: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 动物进化: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 4.5 生物分类
- 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 等级: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III. 第三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A. 第五章:生物的多样性
- 5.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 遗传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
- 物种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性
- 5.2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 意义:
- 维持生态平衡
- 为人类提供资源
- 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 措施:
-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 迁地保护: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基因库
- 提高公众意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 意义:
以上是一个高度概括的七年级生物下册的思维导图,涵盖了主要的知识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