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生物思维导图》
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1. 环境的概念:
- 定义:生物周围影响生物生存和生活的各种因素。
- 组成:
-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或底泥)等。
-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 组成:
2. 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 阳光:
- 植物:光合作用能量来源,影响分布。
- 动物:影响活动规律,体色。
- 空气:
- 呼吸作用必需,影响分布。
- 风:影响植物传粉、种子传播,影响动物体温调节。
- 水:
- 生物体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生理活动。
- 影响分布,如干旱地区植物根系发达。
- 温度:
- 影响生物代谢,活动范围。
- 冬眠、夏眠等适应方式。
- 土壤:
- 植物生长基础,提供营养。
- 影响地下生物分布。
3. 生物因素的影响:
- 种内关系:
- 合作:蚂蚁搬运食物,狼群捕猎。
- 竞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
- 种间关系:
-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 竞争:不同物种争夺资源,如食物、空间。
-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取营养。
- 共生:两种生物互利互惠,共同生活。
4.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植物:
- 改善空气质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 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 动物:
- 传播种子,促进植物繁殖。
- 控制某些生物的数量。
- 改变土壤结构。
- 微生物:
- 分解有机物,参与物质循环。
- 某些微生物对人类有害。
5. 生态系统的概念:
- 定义:一定区域内,生物与其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 组成:
-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消费者: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分解者:腐生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
- 组成:
二、生物的进化和多样性
1. 生物的进化:
- 化石证据:
- 定义: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 意义: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 进化历程:
-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 自然选择学说:
- 核心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 变异:生物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利变异更有利于生存。
- 遗传:亲代性状在子代中的传递。
- 自然选择: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淘汰不适应环境的个体。
-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2. 生物的多样性:
-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地球上生物种类繁多。
- 基因的多样性: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基因存在差异。
-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地球上存在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 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 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 易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
- 建立种质资源库。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 禁止乱砍滥伐,禁止乱捕滥杀。
三、人体的生命活动
1. 人的食物获取和消化:
- 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
- 消化系统:
- 组成: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消化腺。
-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
- 消化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咀嚼,胃肠蠕动)和化学性消化(消化酶分解)。
- 各器官的消化功能:
- 口腔:初步消化淀粉。
- 胃:初步消化蛋白质。
- 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 大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 营养物质的吸收:
- 小肠:主要吸收场所,内壁有绒毛,增加吸收面积。
- 吸收方式:通过小肠绒毛壁的细胞进入血液。
- 消化系统:
2. 人的呼吸:
- 呼吸系统的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 肺的结构:
- 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数量多,表面积大。
- 呼吸过程:
- 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吸气和呼气)。
- 气体交换:
-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氧气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进入血液。
- 肺的结构:
3. 人的血液循环:
- 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止血。
- 心脏的结构:
- 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
- 瓣膜:保证血液单向流动。
- 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 血液循环途径:
-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4. 人的排泄:
- 排泄途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
- 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 肾脏的结构:肾单位(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 尿的形成过程:
-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吸收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形成尿液。
5. 神经系统的调节:
- 神经系统的组成:脑、脊髓、神经。
- 神经元(神经细胞):
- 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
- 功能:传递信息。
- 反射:
- 定义: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 脑的结构:大脑、小脑、脑干。
- 神经元(神经细胞):
6. 人体的激素调节:
-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 主要的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胰岛、性腺(卵巢、睾丸)、肾上腺。
- 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特定靶器官。
四、生物圈中的人
1.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资源短缺:过度消耗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 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 生态破坏: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湿地消失等。
2. 保护环境的措施:
-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 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 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3. 可持续发展:
- 定义: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 核心思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 实现途径: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的可持续保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