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生物思维导图

《初一下册生物思维导图》

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1. 环境的概念:

  • 定义:生物周围影响生物生存和生活的各种因素。
    • 组成:
      •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或底泥)等。
      •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 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 阳光:
    • 植物:光合作用能量来源,影响分布。
    • 动物:影响活动规律,体色。
      • 空气:
    • 呼吸作用必需,影响分布。
    • 风:影响植物传粉、种子传播,影响动物体温调节。
      • 水:
    • 生物体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生理活动。
    • 影响分布,如干旱地区植物根系发达。
      • 温度:
    • 影响生物代谢,活动范围。
    • 冬眠、夏眠等适应方式。
      • 土壤:
    • 植物生长基础,提供营养。
    • 影响地下生物分布。

3. 生物因素的影响:

  • 种内关系:
    • 合作:蚂蚁搬运食物,狼群捕猎。
    • 竞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
      • 种间关系:
    •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 竞争:不同物种争夺资源,如食物、空间。
    •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取营养。
    • 共生:两种生物互利互惠,共同生活。

4.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植物:
    • 改善空气质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 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 动物:
    • 传播种子,促进植物繁殖。
    • 控制某些生物的数量。
    • 改变土壤结构。
      • 微生物:
    • 分解有机物,参与物质循环。
    • 某些微生物对人类有害。

5. 生态系统的概念:

  • 定义:一定区域内,生物与其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 组成:
      •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消费者: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分解者:腐生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

二、生物的进化和多样性

1. 生物的进化:

  • 化石证据:
    • 定义: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 意义: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 进化历程:
    •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 自然选择学说:
    • 核心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 变异:生物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利变异更有利于生存。
    • 遗传:亲代性状在子代中的传递。
    • 自然选择: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淘汰不适应环境的个体。
      •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2. 生物的多样性:

  •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地球上生物种类繁多。
    • 基因的多样性: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基因存在差异。
    •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地球上存在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 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 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 易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
      • 建立种质资源库。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 禁止乱砍滥伐,禁止乱捕滥杀。

三、人体的生命活动

1. 人的食物获取和消化:

  • 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
    • 消化系统:
      • 组成: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消化腺。
      •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
      • 消化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咀嚼,胃肠蠕动)和化学性消化(消化酶分解)。
      • 各器官的消化功能:
        • 口腔:初步消化淀粉。
        • 胃:初步消化蛋白质。
        • 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 大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 营养物质的吸收:
      • 小肠:主要吸收场所,内壁有绒毛,增加吸收面积。
      • 吸收方式:通过小肠绒毛壁的细胞进入血液。

2. 人的呼吸:

  • 呼吸系统的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 肺的结构:
      • 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数量多,表面积大。
    • 呼吸过程:
      • 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吸气和呼气)。
      • 气体交换:
        •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氧气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进入血液。

3. 人的血液循环:

  • 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止血。
    • 心脏的结构:
      • 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
      • 瓣膜:保证血液单向流动。
    • 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 血液循环途径:
      •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4. 人的排泄:

  • 排泄途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
    • 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 肾脏的结构:肾单位(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 尿的形成过程:
      •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吸收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形成尿液。

5. 神经系统的调节:

  • 神经系统的组成:脑、脊髓、神经。
    • 神经元(神经细胞):
      • 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
      • 功能:传递信息。
    • 反射:
      • 定义: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 脑的结构:大脑、小脑、脑干。

6. 人体的激素调节:

  •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 主要的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胰岛、性腺(卵巢、睾丸)、肾上腺。
    • 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特定靶器官。

四、生物圈中的人

1.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资源短缺:过度消耗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 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 生态破坏: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湿地消失等。

2. 保护环境的措施:

  •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 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 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3. 可持续发展:

  • 定义: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 核心思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 实现途径: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的可持续保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初中三角形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