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思维导图八下

《生物思维导图八下》

一、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1 动物的生殖

  • 有性生殖:
    • 概念: 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 优点: 产生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变异性,适应环境能力更强。
    • 方式: 体内受精(如鸟类、哺乳动物);体外受精(如鱼类、两栖动物)。
    • 受精过程: 精子进入卵细胞,卵细胞膜发生变化,阻止其他精子进入。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形成受精卵。
  • 无性生殖:
    • 概念: 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 优点: 繁殖速度快,可以保持母本的优良特性。
    • 方式:
      • 分裂生殖: 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
      • 出芽生殖: 腔肠动物(如水螅)、酵母菌。
      • 孢子生殖: 真菌(如霉菌)。
      • 营养生殖: 植物的扦插、嫁接、压条。
        • 扦插: 剪取植物的茎、叶、根等,插入土壤中,使其生根发芽。
        • 嫁接: 将一种植物的枝或芽(接穗)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砧木)上,使它们结合在一起,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 压条: 将植物的枝条弯曲埋入土中,使其生根后与母株分离。

1.2 植物的生殖

  • 有性生殖:
    • 花: 传粉受精的主要器官。
      • 结构: 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雄蕊(花药、花丝)、雌蕊(柱头、花柱、子房)。
      • 传粉: 花粉从雄蕊的花药中散出,落在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 自花传粉: 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
        • 异花传粉: 花粉落在另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 (媒介:昆虫、风、水)
      • 受精: 花粉管穿过花柱,到达子房,释放出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 子房: 发育成果实。
      • 胚珠: 发育成种子。
      • 受精卵: 发育成胚。
  • 无性生殖:(同动物的无性生殖,主要指营养生殖)
    • 优点: 保持母本的优良特性,繁殖速度快。
    • 方式: 扦插、嫁接、压条。
  • 植物组织培养:
    • 概念: 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的离体细胞、组织或器官,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中,使其生长、分化,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 优点: 快速繁殖,可以培育出无病毒的植株。

1.3 动物的发育

  • 完全变态发育: 昆虫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如:蝴蝶、蜜蜂、苍蝇)
  • 不完全变态发育: 昆虫的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如:蝗虫、蟋蟀、蜻蜓)
  • 两栖动物的发育: 变态发育,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 鸟类的发育: 卵生,经过求偶、交配、产卵、孵化等过程。鸟卵的结构:卵壳、卵壳膜、气室、卵白、卵黄膜、卵黄、胚盘。胚盘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部位。
  • 哺乳动物的发育: 胎生,胚胎在母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1.4 人类的生殖和发育

  • 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男性生殖系统: 睾丸(产生精子)、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运输精子)、精囊腺(提供营养物质)、前列腺(分泌液体)、阴茎。
    • 女性生殖系统: 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运输卵细胞,受精部位)、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
  • 受精和妊娠: 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分裂、分化,形成胚胎,植入子宫内膜,开始妊娠。
  • 胚胎的发育: 胚胎在子宫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并将代谢废物排出到母体。
  • 分娩: 经过约40周的妊娠,胎儿发育成熟,从母体产出,称为分娩。
  • 青春期:
    • 生理变化: 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如:男性长胡须、女性乳房发育)。
    • 心理变化: 产生性意识,渴望了解性知识。

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2.1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 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上含有遗传信息,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
  •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内在因素,环境是影响生物性状的外在因素。

2.2 基因的传递

  • 体细胞: 除生殖细胞外的其他细胞。
  • 生殖细胞: 精子和卵细胞。
  • 染色体: 成对存在于体细胞中;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精子或卵细胞中。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
  • 受精: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数目。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 遗传: 后代具有亲代的性状。
  • 变异: 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 人类的遗传: 父母的性状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

2.3 基因的变异

  • 可遗传的变异: 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
    • 基因突变: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改变。
    •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改变。
  • 不可遗传的变异: 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 基因工程: 将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使其产生新的性状。

三、生物与环境

3.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生态因素: 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
    • 非生物因素: 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 生物因素: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 适应性: 生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 生态系统:
    • 概念: 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 组成:
      • 非生物成分: 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 生产者: 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消费者: 主要指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分解者: 主要指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3.2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
    • 食物网: 许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
  • 能量流动:
    • 能量来源: 太阳能。
    • 传递规律: 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逐级递减。
    • 流动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物质循环:
    • 循环途径: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
    • 主要物质: 碳、氮、水等。

3.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 生物种类和数量: 生物种类越多,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 环境因素: 环境污染、人为破坏等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保护生物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直接价值: 供人类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
      • 间接价值: 维持生态平衡。
      • 潜在价值: 未知的价值。
    • 保护措施:
      •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
      • 迁地保护: 建立动植物园。
      • 法制保护: 制定法律法规,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生物的进化

4.1 进化的历程

  • 化石: 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 生物分类: 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进化关系,将生物分成不同的等级。
    • 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4.2 自然选择

  •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 过度繁殖: 生物都能产生大量的后代。
    • 生存斗争: 大量后代为了获得有限的食物和生存空间,进行激烈的生存斗争。
    • 遗传和变异: 生物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
    • 适者生存: 经过生存斗争,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
  • 自然选择: 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 人工选择: 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具有特定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

4.3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 人类起源于古猿: 古猿是人类的祖先。
  • 人类进化的大致历程: 森林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 人类进化的特点: 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标志。脑容量增大,语言的产生,工具的使用。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因数倍数的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