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八下思维导图》
一、经济与社会发展
1. 发展是硬道理
- 概念理解:
- 发展:是指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
- 硬道理:指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 重要性:
- 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 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
- 理论依据:
-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 实践要求: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坚持改革开放。
- 坚持以人为本。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目标要求:
- 经济更加发展。
- 民主更加健全。
- 科教更加进步。
- 文化更加繁荣。
- 社会更加和谐。
-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 特征:
- 全面性: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
- 发展性:在更高水平上的发展,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提升。
- 共享性: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体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 路径: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战略意义:
-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性目标。
- 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步骤。
- 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
3.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 城乡差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 区域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 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 有利于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 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整体竞争力。
- 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 协调发展的措施: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
- 鼓励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 城乡融合发展:
-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等化。
- 发展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公平正义的内涵:
- 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
-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
- 重要性:
-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 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有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竞争力。
- 措施:
-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 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基本民生。
- 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
- 打击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1.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文化的内涵:
-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狭义: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 文化的作用:
- 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
-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 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 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民族的根。
-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 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和道德滋养。
- 文化发展的要求:
-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 以人民为中心。
-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 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文化精华。
- 如:仁、义、礼、智、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
- 弘扬的意义:
- 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 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 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
- 如何弘扬:
- 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 在全社会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
- 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 建设的意义:
-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 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 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 建设的内容:
-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 推动文化创新
- 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 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 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 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 文化创新的要求: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 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文化创新的途径: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加强文化交流互鉴。
- 培养文化创新人才。
- 营造宽松的文化创新环境。
三、民主与法治
1. 人民当家作主
- 人民当家作主的内涵:
- 是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
- 根本保证:
- 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 主要途径: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 重要性:
-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 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
- 是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 立法权。
- 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的权力。
- 监督权。
- 人大代表的职责:
- 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 联系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 参与国家管理。
-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完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
- 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 加强对人大工作的监督。
3. 依法治国
- 依法治国的内涵:
- 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基本要求:
- 有法可依。
- 有法必依。
- 执法必严。
- 违法必究。
- 重要性:
-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 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 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 措施:
-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建设法治政府。
- 推进公正司法。
-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4.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 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 公民的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受法律保护。
- 公民的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
- 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
- 公民的基本权利:
- 政治权利。
- 人身自由权。
- 宗教信仰自由权。
- 受教育权。
- 劳动权。
- 财产所有权。
- 公民的基本义务:
-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 遵守宪法和法律。
-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 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 依法纳税。
- 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
- 通过信访、诉讼等合法途径。
- 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 行使监督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1. 开放的中国
- 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 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 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 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
- 基本国策:
-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 对外开放的原则:
- 独立自主、平等互利。
- 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 全方位开放格局:
- 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全方位开放。
- 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才全方位开放。
2. 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是指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需要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 国际合作的意义:
- 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
- 有利于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 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 “一带一路”倡议:
- 是指通过加强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合作、文化交流等,实现互联互通、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
- 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3.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 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
- 是实现各国发展的基础。
- 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
-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 是指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 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措施:
-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
- 推动政治解决国际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