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思维导图
《马克思思维导图》
一、历史唯物主义 (Historical Materialism)
1.1 生产力 (Forces of Production)
- 定义: 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存资料的能力。
- 要素:
- 劳动者 (Labor Force): 人的体力和智力。
- 劳动对象 (Objects of Labor): 自然界中被劳动改造的物质 (如土地、矿产)。
- 劳动工具 (Instruments of Labor): 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 (如工具、机器)。
- 发展动力:
- 科技进步: 新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
- 劳动分工: 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 管理创新: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
1.2 生产关系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 定义: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所有制形式、阶级关系、分配方式等。
- 要素:
- 所有制形式 (Forms of Ownership):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 原始社会:公有制
- 奴隶社会:奴隶主所有制
- 封建社会:地主所有制
-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所有制
- 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为主
- 阶级关系 (Class Relations): 不同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利益冲突。
- 剥削阶级 (Exploiting Class): 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劳动者。
- 被剥削阶级 (Exploited Class): 不占有或较少占有生产资料,被剥削。
- 分配方式 (Mode of Distribution): 产品如何分配。
- 决定性作用: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阻碍生产力发展。
1.3 经济基础 (Economic Base)
- 定义: 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作用: 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4 上层建筑 (Superstructure)
- 定义: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
- 要素:
- 政治上层建筑 (Political Superstructure): 国家政权、法律制度等。
- 思想上层建筑 (Ideological Superstructure): 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等意识形态。
- 作用: 维护经济基础,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1.5 社会发展规律 (Laws of Social Development)
- 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 社会形态更替: 原始社会 -> 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 资本主义社会 ->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二、剩余价值理论 (Surplus Value Theory)
2.1 商品 (Commodity)
- 定义: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 二重性:
- 使用价值 (Use Value): 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 价值 (Value):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 价值量: 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2 货币 (Money)
- 本质: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 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2.3 资本 (Capital)
- 定义: 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划分:
- 不变资本 (Constant Capital):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 (c),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不发生价值增殖。
- 可变资本 (Variable Capital):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v),其价值不仅转移到新产品中,而且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
2.4 剩余价值 (Surplus Value)
- 定义: 工人创造的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 剥削率 (Rate of Surplus Value): m/v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 提高剩余价值的方法:
-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延长劳动时间。
-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
2.5 资本积累 (Capital Accumulation)
- 定义: 资本家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扩大再生产。
- 后果:
-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v 比例提高): 利润率下降趋势。
- 两极分化: 资本家财富积累,工人相对贫困。
- 生产过剩危机: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爆发。
三、科学社会主义 (Scientific Socialism)
3.1 资本主义的灭亡 (The Demise of Capitalism)
- 必然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可克服性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表现: 经济危机、阶级矛盾激化。
3.2 无产阶级革命 (Proletarian Revolution)
- 目的: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 条件:
- 客观条件: 资本主义矛盾激化。
- 主观条件: 无产阶级觉悟和组织程度提高,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3.3 无产阶级专政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 本质: 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镇压资产阶级反抗,巩固革命成果。
- 任务:
3.4 社会主义 (Socialism)
- 特征:
-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
- 消灭剥削。
-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 按劳分配为主。
- 人民当家作主。
3.5 共产主义 (Communism)
- 特征:
- 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 阶级消灭,国家消亡。
- 按需分配。
-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 (Marxist Philosophy)
4.1 辩证唯物主义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 唯物论: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 辩证法:
- 联系的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发展的观点: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 矛盾的观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 认识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2 历史唯物主义
五、 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5.1 理论意义
-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
5.2 实践意义
- 指导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 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5.3 时代价值
- 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
- 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