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数学思维导图
《一年级的数学思维导图》
一、数与运算
1. 认识100以内的数
1.1. 数数
1.1.1. 顺序数数
1.1.2. 倒数数数
1.1.3. 跳数数数
- 按指定的间隔数数,如: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数。
- 为后续的乘法和除法打基础。
1.2. 数的组成
1.2.1. 十位和个位
- 理解十位和个位的意义,区分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代表的实际数量。
- 例如:23由2个十和3个一组成。
1.2.2. 数的分解与组合
- 将一个数分解成不同的加数之和,例如:10 = 1+9 = 2+8 = 3+7 = 4+6 = 5+5。
- 掌握数的不同组成方式,为加减法运算提供基础。
1.3. 数的大小比较
1.3.1. 符号的使用
- 认识并正确使用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
- 能用符号表达数的大小关系。
1.3.2. 比较方法
- 先比较十位,十位大的数就大;十位相同,比较个位,个位大的数就大。
- 理解数的大小关系。
2. 20以内的加减法
2.1. 加法
2.1.1. 意义
- 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 理解“一共”、“总共”等词语的含义。
2.1.2. 方法
- 点数法:通过数数来计算。
- 凑十法:将一个加数分解,与另一个加数凑成10,再计算。
- 数的分与合:利用数的分解与组合快速计算。
2.2. 减法
2.2.1. 意义
- 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的运算。
- 理解“剩下”、“还剩”等词语的含义。
2.2.2. 方法
- 倒数法:通过倒数来计算。
- 想加算减:利用加法算式来计算减法算式,例如:知道3+5=8,就可以算出8-3=5。
2.3. 应用题
2.3.1. 看图列式
2.3.2. 简单文字应用题
- 理解题意,找到关键词,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加减法算式。
3. 100以内的加减法 (初步)
3.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 将十位上的数进行加减运算,个位保持不变。
- 例如:30 + 20 = 50, 60 - 40 = 20。
3.2.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 个位和个位相加减,十位保持不变。
- 例如:23 + 5 = 28, 37 - 2 = 35。
二、图形与几何
1. 认识图形
1.1. 平面图形
1.1.1. 常见图形
-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 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1.1.2. 特征
- 了解各种图形的简单特征,例如: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1.2. 立体图形 (初步)
1.2.1. 常见图形
-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 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 位置与方向
2.1. 上下、前后、左右
- 能够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 理解相对位置的概念。
2.2. 简单方位
- 初步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 能够在简单的情境中辨认方向。
三、测量
1. 长短、高矮、大小
1.1. 直接比较
1.2. 间接比较
- 使用中间物体进行比较,例如:A比B长,B比C长,所以A比C长。
2. 认识钟表 (初步)
2.1. 整时
2.2. 大约几时
四、统计
1. 简单统计表
1.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
- 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例如:分类计数。
1.2. 数据的表示
2. 简单的统计图
2.1. 象形统计图
- 用图形代表数量,制作简单的象形统计图。
- 能根据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五、数学思维培养
1. 观察能力
2. 比较能力
3. 分析能力
4. 解决问题能力
5. 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