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数学思维导图

《一年级的数学思维导图》

一、数与运算

1. 认识100以内的数

1.1. 数数

1.1.1. 顺序数数
  • 从1开始,依次递增。
  • 培养数感和顺序感。
1.1.2. 倒数数数
  • 从给定数开始,依次递减。
  • 加深对数序的理解。
1.1.3. 跳数数数
  • 按指定的间隔数数,如: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数。
  • 为后续的乘法和除法打基础。

1.2. 数的组成

1.2.1. 十位和个位
  • 理解十位和个位的意义,区分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代表的实际数量。
  • 例如:23由2个十和3个一组成。
1.2.2. 数的分解与组合
  • 将一个数分解成不同的加数之和,例如:10 = 1+9 = 2+8 = 3+7 = 4+6 = 5+5。
  • 掌握数的不同组成方式,为加减法运算提供基础。

1.3. 数的大小比较

1.3.1. 符号的使用
  • 认识并正确使用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
  • 能用符号表达数的大小关系。
1.3.2. 比较方法
  • 先比较十位,十位大的数就大;十位相同,比较个位,个位大的数就大。
  • 理解数的大小关系。

2. 20以内的加减法

2.1. 加法

2.1.1. 意义
  • 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 理解“一共”、“总共”等词语的含义。
2.1.2. 方法
  • 点数法:通过数数来计算。
  • 凑十法:将一个加数分解,与另一个加数凑成10,再计算。
  • 数的分与合:利用数的分解与组合快速计算。

2.2. 减法

2.2.1. 意义
  • 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的运算。
  • 理解“剩下”、“还剩”等词语的含义。
2.2.2. 方法
  • 倒数法:通过倒数来计算。
  • 想加算减:利用加法算式来计算减法算式,例如:知道3+5=8,就可以算出8-3=5。

2.3. 应用题

2.3.1. 看图列式
  • 根据图意,理解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加减法算式。
2.3.2. 简单文字应用题
  • 理解题意,找到关键词,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加减法算式。

3. 100以内的加减法 (初步)

3.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 将十位上的数进行加减运算,个位保持不变。
  • 例如:30 + 20 = 50, 60 - 40 = 20。

3.2.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 个位和个位相加减,十位保持不变。
  • 例如:23 + 5 = 28, 37 - 2 = 35。

二、图形与几何

1. 认识图形

1.1. 平面图形

1.1.1. 常见图形
  •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 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1.1.2. 特征
  • 了解各种图形的简单特征,例如: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1.2. 立体图形 (初步)

1.2.1. 常见图形
  •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 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 位置与方向

2.1. 上下、前后、左右

  • 能够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 理解相对位置的概念。

2.2. 简单方位

  • 初步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 能够在简单的情境中辨认方向。

三、测量

1. 长短、高矮、大小

1.1. 直接比较

  • 通过直接观察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大小。

1.2. 间接比较

  • 使用中间物体进行比较,例如:A比B长,B比C长,所以A比C长。

2. 认识钟表 (初步)

2.1. 整时

  • 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能辨认整时。

2.2. 大约几时

  • 能够估计大约是几时。

四、统计

1. 简单统计表

1.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
  • 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例如:分类计数。

1.2. 数据的表示

  • 用简单的符号(如:√,○)或图形表示数据。

2. 简单的统计图

2.1. 象形统计图

  • 用图形代表数量,制作简单的象形统计图。
  • 能根据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五、数学思维培养

1. 观察能力

  • 培养观察事物的细节和特征的能力。

2. 比较能力

  • 培养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

3. 分析能力

  • 培养分析简单问题的能力。

4. 解决问题能力

  • 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逻辑思维能力

  • 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数学百分数的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