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化学思维导图

《九年级上化学思维导图》

一、绪论:走进化学世界

1.1 化学是什么?

  • 定义: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 作用:
      • 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
      • 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 研究对象:物质及其变化。

1.2 化学学习方法

  • 观察与实验:
    • 重要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 基本操作:仪器的使用、药品的取用、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 科学探究:
    • 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评估与交流。
      • 理论联系实际:
    • 化学知识的应用:生活、生产、科技等领域。

1.3 化学的展望

  • 新材料的开发:
    • 功能材料:纳米材料、智能材料。
      • 新能源的开发:
    • 太阳能、氢能。
      • 环境保护:
    • 治理污染、资源回收利用。
      • 生命科学:
    • 基因工程、药物研发。

二、空气

2.1 空气的成分

  • 主要成分:
    • 氮气(N₂):约78%(体积百分比)。
    • 氧气(O₂):约21%(体积百分比)。
      • 稀有气体:约0.94%(体积百分比)。
      • 二氧化碳(CO₂):约0.03%(体积百分比)。
      • 其他气体和杂质:约0.03%(体积百分比)。

2.2 氧气

  • 物理性质:
    • 无色、无味的气体。
    • 不易溶于水。
    • 密度比空气略大。
      • 化学性质:
    • 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
    • 与金属反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与非金属反应:碳、硫在氧气中燃烧。
    • 与有机物反应:燃烧。
      • 用途:
    • 供给呼吸。
    • 支持燃烧。
      • 氧气的制取:
    • 实验室制法:
      • 高锰酸钾加热分解:2KMnO₄ → K₂MnO₄ + MnO₂ + O₂↑
      •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2H₂O₂ → 2H₂O + O₂↑
    • 工业制法:
      • 分离液态空气。

2.3 空气污染

  • 污染物:
    • 可吸入颗粒物(PM2.5、PM10)。
    • 二氧化硫(SO₂)。
    • 氮氧化物(NOx)。
    • 一氧化碳(CO)。
      • 污染源:
    • 工业排放。
    • 交通运输。
    • 生活燃煤。
    • 农业生产。
      • 危害:
    • 危害人体健康。
    • 破坏生态环境。
    • 形成酸雨。
    • 引起温室效应。
      • 防治措施:
    • 减少污染物排放。
    • 使用清洁能源。
    • 植树造林。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3.1 分子、原子

  • 分子:
    • 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性质:体积小、质量小、总是在不断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
      • 原子:
    • 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粒子。

3.2 元素

  • 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表示方法:元素符号(通常用拉丁字母表示)。
    • 种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O)。
    •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O)。

3.3 元素周期表

  • 组成:周期、族。
    • 规律:
      • 同一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 同一族,化学性质相似。
      • 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

3.4 离子

  • 形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 阳离子:失去电子,带正电荷。
    • 阴离子:得到电子,带负电荷。
    •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

3.5 化学式

  • 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意义:
      • 表示一种物质。
      • 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 表示一个分子(对于分子构成的物质)。
      • 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对于分子构成的物质)。

3.6 化合价

  • 定义: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即一个原子能与其他元素的几个原子结合的性质。
    •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氧-2、氢+1、金属元素通常为正价、非金属元素有正负价。
    •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四、化学方程式

4.1 化学反应

  • 定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 分类:
      • 化合反应: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
      •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
      •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4.2 质量守恒定律

  • 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4.3 书写化学方程式

  • 原则:
    •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步骤:
    • 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 配平化学方程式。
    • 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

4.4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
    •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如果物质由分子构成)。

4.5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 步骤:
    • 设未知数。
    • 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 写出相关物质的质量比。
    • 列比例式。
    • 求解。
    • 答。

五、溶液

5.1 溶液的形成

  •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组成:溶剂和溶质。
      • 溶剂: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 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5.2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 溶质的性质。
    • 溶剂的性质。
    • 温度:
      • 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5.3 溶解度曲线

  • 意义: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 应用:
      • 查阅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 判断温度变化对溶解度的影响。

5.4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 溶质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
    • 步骤:
      • 计算: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溶质,用量筒量取液体溶剂。
      • 溶解:将溶质加入溶剂中,搅拌,使其溶解。

5.5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转化:
      • 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加入溶剂或升高温度(对于大多数固体)。
      •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加入溶质或降低温度。

5.6 溶液的稀释和浓缩

  • 原理:稀释或浓缩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 计算公式:m₁ω₁ = m₂ω₂ (m: 溶液质量,ω: 溶质质量分数)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俄国十月革命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