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一、 运动的世界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1.1 长度的测量
-
知识点:
- 测量单位: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 单位换算:1m=10dm=100cm=1000mm=10^6μm=10^9nm
- 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 刻度尺的使用:
- 观察: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 放置:刻度紧贴被测物体,放置平行
- 读数: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
重点:
- 单位换算
-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 误差的来源和减小方法
-
易错点:
- 忘记估读
- 单位换算错误
1.1.2 时间的测量
-
知识点:
- 测量单位:秒(s)、分(min)、小时(h)
- 单位换算:1h=60min,1min=60s
- 测量工具:停表、钟表
- 停表的使用:归零、启动、停止、读数
- 误差的来源和减小方法
-
重点:
- 单位换算
- 停表的正确使用
- 误差的来源和减小方法
-
易错点:
- 停表读数,分清大小表盘的含义
- 单位换算错误
1.2 运动的描述
1.2.1 机械运动
-
知识点:
- 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
- 特点:普遍性、客观性
-
重点:
- 对机械运动的理解
1.2.2 参照物
-
知识点:
- 定义:事先选定的,作为判断标准,假定不动的物体
- 选择:任意性,但通常选择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
-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
重点:
- 参照物的选择
-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易错点:
- 认为静止的物体一定是参照物
1.2.3 运动的快慢
-
知识点:
- 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 相同时间比路程
- 相同路程比时间
-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公式:v=s/t
- 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 单位换算:1m/s=3.6km/h
-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沿直线运动
-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 平均速度:粗略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 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
重点:
- 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
- 速度单位换算
- 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
-
易错点:
- 混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 计算过程中单位不统一
1.3 测量平均速度
1.3.1 实验原理
- 知识点:
- 原理:v=s/t
- 测量工具:刻度尺、停表
1.3.2 实验步骤
- 知识点:
- 组装斜面,使斜面倾角较小
- 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 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该路程的时间
- 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3.3 注意事项
- 知识点:
- 斜面倾角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
- 保证小车做直线运动
- 准确测量路程和时间
-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二、 声现象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1.1 声音的产生
-
知识点:
-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重点:
- 声音产生的本质
2.1.2 声音的传播
-
知识点: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 真空不能传声
- 声音的速度:
- 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 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 一般情况下,固体>液体>气体
-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
重点:
- 声音传播的介质
- 声速的影响因素
-
易错点:
- 真空不传播声音
2.2 声音的特性
2.2.1 音调
-
知识点:
- 定义:声音的高低
- 决定因素:频率
- 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
- 单位:赫兹(Hz)
-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
重点:
-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2.2 响度
-
知识点:
- 定义:声音的强弱
- 决定因素:振幅
-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 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重点:
-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2.3 音色
-
知识点:
- 定义: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 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 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
重点:
- 音色的作用
2.3 声的利用
2.3.1 声音传递信息
- 知识点:
- 实例:声呐探测、医生听诊、蝙蝠回声定位
2.3.2 声音传递能量
- 知识点:
- 实例:超声波碎石、超声波清洗
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2.4.1 噪声的定义
- 知识点:
- 从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 从环境保护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4.2 噪声的来源
- 知识点:
- 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
2.4.3 噪声的等级
- 知识点:
- 分贝(dB)
- 危害标准
2.4.4 噪声的控制
- 知识点:
- 在声源处减弱
-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 在人耳处减弱
三、 物态变化
3.1 温度的测量
3.1.1 温度
- 知识点:
- 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单位:摄氏度(℃)
3.1.2 温度计
-
知识点:
- 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
- 常用温度计: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
- 使用方法:
- 观察: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 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 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相平
- 不要让温度计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
重点:
-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
易错点:
- 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
3.2 熔化和凝固
3.2.1 熔化
- 知识点:
-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 吸热
3.2.2 熔化过程的特点
-
知识点:
- 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 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
重点:
-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 熔点的概念
3.2.3 凝固
- 知识点:
-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 放热
3.2.4 凝固过程的特点
-
知识点:
-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
-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同一晶体的凝固点等于熔点
-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
-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
-
重点:
-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 凝固点的概念
-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3 汽化和液化
3.3.1 汽化
- 知识点:
-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 吸热
- 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3.2 蒸发
-
知识点:
- 定义: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 影响因素:
- 液体温度
- 液体表面积
-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
重点:
-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3.3 沸腾
-
知识点:
-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 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 沸腾过程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
重点:
- 沸腾的条件
-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3.3.4 液化
-
知识点:
-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 放热
- 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
重点:
- 液化的方式
3.4 升华和凝华
3.4.1 升华
- 知识点:
-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 吸热
- 例子:碘升华、干冰升华
3.4.2 凝华
- 知识点:
-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 放热
- 例子:霜的形成、冰花的形成
四、 光现象
4.1 光的直线传播
4.1.1 光源
- 知识点:
- 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
- 分类: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4.1.2 光的直线传播
-
知识点: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应用:
- 小孔成像
- 影子的形成
- 激光准直
- 站队时向前看齐
-
重点:
- 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 应用实例
4.2 光的反射
4.2.1 光的反射定律
-
知识点:
- 内容:
-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 内容:
-
重点:
- 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4.2.2 两种反射
-
知识点:
-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光滑表面反射后,反射光线仍然平行
- 漫反射:平行光线经粗糙表面反射后,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传播
-
重点:
-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
- 人能看到物体的原因:光线进入人眼
4.3 平面镜成像
4.3.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知识点:
- 成像特点:
- 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 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 成像特点:
-
重点:
- 平面镜成像特点
4.3.2 应用
- 知识点:
- 穿衣镜
- 潜望镜
4.4 光的折射
4.4.1 光的折射规律
-
知识点:
- 内容:
-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
- 内容:
-
重点:
- 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4.4.2 应用
- 知识点:
- 水中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
- 海市蜃楼
4.5 凸透镜成像
4.5.1 凸透镜
- 知识点:
- 定义: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4.5.2 凸透镜成像规律
-
知识点:
- u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u = 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 f < u <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 u = f,不成像
- u <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应用:
- 照相机:u > 2f
- 投影仪:f < u < 2f
- 放大镜:u < f
-
重点:
-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4.5.3 眼镜的原理
- 知识点:
- 近视眼:晶状体太厚,像成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 远视眼:晶状体太薄,像成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