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1思维导图

《化学必修1思维导图》

一、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1.1 物质的组成

1.1.1 元素

  •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存在形式:
    • 游离态:稀有气体。
    • 化合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 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 符号表示:元素符号(如H, O, Na, Cl)。

1.1.2 分子

  • 定义: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 结构:由原子构成,原子间通过化学键结合。
  • 分类:单质分子(如O₂, H₂)、化合物分子(如H₂O, CO₂)。

1.1.3 原子

  • 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结构: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 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 质量数:质子数 + 中子数。
  •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

1.1.4 离子

  • 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分类:
    • 阳离子:带正电荷(失去电子),如Na⁺, Mg²⁺。
    • 阴离子:带负电荷(得到电子),如Cl⁻, O²⁻。
  • 形成:原子得失电子。

1.2 物质的分类

1.2.1 纯净物

  • 定义: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 分类: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O₂, Fe, Cu。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H₂O, NaCl。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₂, H₂O。
      •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如HCl, H₂SO₄。
      •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如NaOH, Ca(OH)₂。
      • 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NaCl, K₂SO₄。

1.2.2 混合物

  •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
  • 分类:
    • 溶液: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如盐水、糖水。
    •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
    • 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如泥水。

1.3 物质的量

1.3.1 摩尔 (mol)

  • 定义:物质的量的单位,表示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的物质的量。
  • 阿伏加德罗常数 (NA):约为 6.02 × 10²³ mol⁻¹。

1.3.2 摩尔质量 (M)

  •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单位为g/mol。
  • 数值: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相等。

1.3.3 气体摩尔体积 (Vm)

  •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单位为L/mol。
  • 标准状况下:Vm ≈ 22.4 L/mol。
  • 影响因素:温度和压强。

1.3.4 物质的量浓度 (c)

  • 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L。
  • 计算公式:c = n/V (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二、物质的转化与性质

2.1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2.1.1 过滤

  • 适用: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 原理:利用滤纸的孔隙阻挡固体颗粒通过。
  • 关键:一贴二低三靠。

2.1.2 蒸发

  • 适用: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 原理:利用液体沸点较低,加热使其挥发,留下固体。

2.1.3 蒸馏

  • 适用: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 原理:利用液体沸点不同,加热使其分别蒸发冷凝。
  • 仪器: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等。

2.1.4 萃取

  • 适用:分离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的溶质。
  • 原理: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
  • 关键:选择合适的萃取剂。

2.1.5 分液

  • 适用: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 原理:利用液体密度不同。
  • 仪器:分液漏斗。

2.2 氧化还原反应

2.2.1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 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2.2.2 氧化剂和还原剂

  • 氧化剂: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移),化合价降低。
  • 还原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移),化合价升高。
  • 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
  • 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

2.2.3 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 有升必有降: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存在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元素。
  • 升降总数相等: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

2.2.4 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

  • 氧化剂:O₂, Cl₂, KMnO₄, HNO₃, H₂O₂。
  • 还原剂:H₂, C, CO, 活泼金属(Na, Mg, Al, Fe)。

2.3 离子反应

2.3.1 离子方程式

  • 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 书写步骤:写、拆、删、查。
    • 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 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气体、氧化物、单质、水等不拆)。
    • 删:删去反应前后未发生变化的离子。
    • 查:检查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2.3.2 离子共存

  • 判断依据:离子间是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难电离的物质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三、重要的实验

3.1 钠及其化合物

  • 钠的性质:
    • 活泼金属,易与氧气、水反应。
    • 火焰颜色反应:黄色。
  • 氢氧化钠(NaOH):
    • 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 强碱,具有腐蚀性。
    • 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 碳酸钠(Na₂CO₃)和碳酸氢钠(NaHCO₃):
    • Na₂CO₃俗称纯碱、苏打,NaHCO₃俗称小苏打。
    • 鉴别:加热,NaHCO₃分解产生CO₂,Na₂CO₃不分解。
    • 溶解度:Na₂CO₃ > NaHCO₃。
    • 与酸反应速率:NaHCO₃ > Na₂CO₃。

3.2 氯及其化合物

  • 氯气(Cl₂):
    • 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
    • 氧化性强,能与多种金属、非金属反应。
    • 与水反应:Cl₂ + H₂O ⇌ HCl + HClO (次氯酸)。
  • 次氯酸(HClO):
    • 具有漂白性。
    • 不稳定,易分解。
  • 氯离子(Cl⁻):
    • 检验: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3.3 硅及其化合物

  • 二氧化硅(SiO₂):

    • 俗称:石英砂、硅石。
    • 性质稳定,不与水、酸反应(氢氟酸除外)。
    • 用途:制造石英玻璃、光导纤维。
  • 硅酸盐:

    • 组成复杂,结构复杂。
    • 用途:制造水泥、玻璃、陶瓷。

3.4 铝及其化合物

  • 铝的性质:
    • 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具有保护作用。
    • 能与酸、碱反应。
  • 氧化铝(Al₂O₃):
    • 两性氧化物,能与酸、碱反应。
  • 氢氧化铝(Al(OH)₃):
    • 两性氢氧化物,能与酸、碱反应。
  • 铝盐:在溶液中水解,呈酸性。

3.5 铁及其化合物

  • 铁的性质:
    • 能与氧气、酸反应。
    • 存在+2价和+3价两种主要化合价。
  • 氧化铁(Fe₂O₃):
    • 俗称铁红,是铁锈的主要成分。
    • 能与酸反应。
  • 氧化亚铁(FeO)
    • 黑色固体,不稳定
  • 氢氧化铁(Fe(OH)₃):
    • 红褐色沉淀。
  • 氢氧化亚铁 (Fe(OH)₂)
    • 白色沉淀,易被氧化成氢氧化铁
  • 亚铁离子(Fe²⁺)
    • 浅绿色溶液,易被氧化成铁离子
  • 铁离子(Fe³⁺)
    • 黄色溶液,可被还原成亚铁离子

此思维导图涵盖了化学必修1的主要知识点,便于理解和记忆。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宾语从句思维导图清晰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