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思维导图》
I. 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A. 原子结构
1. 原子构成
- 原子核: 质子 (p+) 和中子 (n0)
- 核外电子 (e-):分层排布
2. 原子核
- 质子数 (Z):决定元素种类
- 中子数 (N):影响核素种类
- 质量数 (A):A = Z + N
3. 核外电子排布
- 能量最低原理
- 泡利不相容原理
- 洪特规则
- 电子层排布规律:
- K(1)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 L(2)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 M(3)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H,He除外)
- 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
- 倒数第二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 价电子:最外层电子通常是价电子,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4. 原子轨道
- s轨道:球形,空间方向无差异
- p轨道:纺锤形,空间方向有3个(px, py, pz)
- d轨道:形状复杂,空间方向有5个
5. 电子云: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几率密度
B. 元素周期律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 周期:横行,电子层数相同
- 族:纵列,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主族:s区和p区
- 副族:d区
- 0族:稀有气体
- 族:纵列,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 原子半径
- 同周期:从左到右逐渐减小(特殊情况:稀有气体原子半径大于同周期VIA族元素)
- 同主族: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 电负性
- 同周期:从左到右逐渐增大
- 同主族: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 金属性
- 同周期:从左到右逐渐减弱
- 同主族:从上到下逐渐增强
- 非金属性
- 同周期:从左到右逐渐增强
- 同主族:从上到下逐渐减弱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 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
- 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
3. 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应用
- 比较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
- 预测元素性质
C.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 化学键的定义: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 离子键
- 定义: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间的相互吸引
- 形成: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原子间
- 存在:离子化合物中
- 特点:无方向性、无饱和性
- 影响因素:离子电荷、离子半径
3. 共价键
- 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 形成:非金属原子间
- 存在:共价化合物中
- 分类:
- 极性共价键:不同原子间的共价键,电子对偏向电负性大的原子
- 非极性共价键:相同原子间的共价键,电子对不偏离任何一个原子
- 特点:有方向性、有饱和性
- 影响因素:原子半径、电负性
4. 配位键
- 定义:由一个原子提供电子对,另一个原子提供空轨道形成的共价键
5. 分子间作用力
- 定义: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 种类:范德华力(包括色散力、取向力和诱导力)
- 影响因素:分子量大小、分子形状
- 影响物理性质:熔沸点、溶解度
6. 氢键
- 定义:连接带电荷的H原子和其他电负性大的原子(如F、O、N)的键
- 影响:熔沸点升高、溶解度增大、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
7. 晶体
- 离子晶体:离子键构成,高熔沸点、硬度大、导电性差
- 原子晶体:共价键构成,硬度大、熔沸点极高
- 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构成,熔沸点低、硬度小
- 金属晶体:金属键构成,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8. 晶格能:气态离子形成离子晶体释放的能量,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越稳定,熔沸点越高
II.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A. 氢键的影响
- 水的特殊性质:密度反常、较高的沸点
- 生物大分子结构:蛋白质、核酸
B. 晶体类型的判断及性质差异
C. 物质性质与用途的联系
- 举例:金属的导电性用于制造电线,石墨的层状结构用于制作铅笔芯等
- 根据物质结构推测性质,根据物质性质确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