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历史第三单元思维导图》
一、单元概述
- 主题: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核心内容: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四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形成、特点、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 学习目标:理解代议制民主、君主立宪制、联邦制、共和制等概念;掌握英国责任内阁制、美国三权分立制、法国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这些制度的历史背景、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培养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 背景
-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 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增强,要求限制王权。
- 思想基础:启蒙思想的影响,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深入人心。
- 历史基础:英国具有限制王权的传统(如《大宪章》)。
- 直接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2. 过程
- 《权利请愿书》 (1628年):限制国王的财政权和司法权。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1688年):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 内战:议会军与王军的斗争。
- 共和国建立:克伦威尔军事独裁。
- 王朝复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继续推行专制统治。
- “光荣革命” (1688年):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 《权利法案》 (1689年):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议会的权力。
- 主要内容:
- 国王无权废止法律。
-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
- 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
- 人民有请愿权。
- 主要内容:
- 责任内阁制形成
- 内阁的由来:由枢密院中的少数要员组成。
- 18世纪初,内阁制度开始形成。
- 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
- 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 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掌握国家实权。
3. 特点
- 君主是国家元首,但权力受到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
- 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实际领导人。
- 政党政治是君主立宪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影响
- 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 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模式,推动了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
- 相对稳定,有利于英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 但保留了君主,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美国联邦共和制的确立
1. 背景
- 经济基础: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思想基础:启蒙思想的传播。
- 阶级矛盾: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 直接原因:英国的殖民压迫。
2. 过程
- 独立战争 (1775-1783年):
- 《独立宣言》(1776年):宣告美国独立,阐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原则。
- 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 制定1787年宪法:
- 目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维护国家的统一。
- 内容:
- 确立了联邦制原则:中央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保留一定的自治权。
- 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
- 确立了权力制衡原则:国会、总统、最高法院相互制约,防止专制。
- 宪法的修正与完善
- 1791年通过宪法修正案,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 南北战争后,通过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
3. 特点
- 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 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 总统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
- 民主共和制:人民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4. 影响
-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 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
- 但宪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承认奴隶制,种族歧视问题长期存在。
四、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 背景
- 经济基础: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 阶级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的矛盾不可调和。
- 思想基础: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 直接原因: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2. 过程
- 法国大革命 (1789-1799年):
- 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 《人权宣言》:阐述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等原则。
- 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
- 雅各宾派专政,将大革命推向高潮。
- 政体演变:
- 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
- 波旁王朝复辟。
- 七月王朝。
-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 法兰西第二帝国 (路易·波拿巴)。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宪法):
- 标志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 内容:
- 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 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 内阁对议会负责。
3. 特点
- 民主共和制:总统由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
- 议会制共和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 政体变化频繁,共和之路充满曲折。
4. 影响
- 确立了共和制度,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 促进了法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欧洲民主政治的发展。
- 但政体不稳定,权力斗争激烈。
五、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 背景
- 经济基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 政治分裂:德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民族主义:民族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
-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2. 过程
- 王朝战争:
- 普奥战争 (1866年)。
- 普法战争 (1870-1871年)。
- 德意志帝国建立 (1871年):
- 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 内容:
- 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巨大的权力。
- 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 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权力较小。
3. 特点
- 君主立宪制:但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 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 议会权力较小,受到皇帝和宰相的制约。
- 容克贵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4. 影响
- 结束了德国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成为欧洲强国,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 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为德国军国主义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六、总结与比较
国家 | 政治制度 | 特点 | 积极影响 | 局限性 |
---|---|---|---|---|
英国 | 君主立宪制 | 君主虚位,议会权力至上,内阁对议会负责,政党政治。 | 稳定政治,促进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 保留君主,存在一定的封建残余。 |
美国 | 联邦共和制 | 三权分立,权力制衡,联邦制,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 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权利。 | 初期存在奴隶制,种族歧视问题长期存在。 |
法国 | 民主共和制 | 政体变化频繁,议会制共和国,总统权力受到限制。 | 促进社会进步,推动民主发展。 | 政体不稳定,权力斗争激烈。 |
德国 | 君主立宪制 | 君主权力至上,议会权力较小,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 促进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成为欧洲强国。 | 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为军国主义发展埋下隐患。 |
七、单元总结
本单元主要学习了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四国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通过学习,可以了解不同国家选择不同政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国情,理解各种制度的特点、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从而加深对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认识。不同的政治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没有绝对优劣之分,应该结合具体国情进行分析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