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比例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比例
一级分支: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
比例的意义:
- 定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组成: 包含两个比(A:B 和 C:D),且 A:B = C:D。
- 读法: A比B等于C比D。
- 写法: A : B = C : D (其中A, B, C, D 都不为零)。
- 各部分名称:
- 外项: 比例式两端的两个数(A 和 D)。
- 内项: 比例式中间的两个数(B 和 C)。
-
比例的基本性质:
- 性质内容: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 数学表达: 若 A : B = C : D,则 A × D = B × C。
- 应用:
- 判断是否成比例: 验证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或者验证交叉相乘的积是否相等。
- 解比例:已知比例式中的三个数,求另一个数。
-
比与比例的区别:
- 比: 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可以看作一个分数。
- 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由两个比组成。
- 比的目的是化简为一个最简整数比,而比例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求未知数。
一级分支:正比例与反比例
-
正比例:
-
定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
关系式: y/x = k (k是常数,且k≠0) 或 y = kx。
-
图像: 在坐标系中,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
判断方法:
- 确定两种量:首先明确是哪两种量在发生变化。
- 判断是否相关联:这两种量是否相互影响。
- 观察比值是否一定: 通过计算或者逻辑推理判断,这两种量的比值是否为常数。
-
例子: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
-
反比例:
-
定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
关系式: x × y = k (k是常数,且k≠0) 或 y = k/x。
-
图像: 在坐标系中,反比例的图像是双曲线的一部分(在六年级一般只考虑第一象限)。
-
判断方法:
- 确定两种量: 首先明确是哪两种量在发生变化。
- 判断是否相关联:这两种量是否相互影响。
- 观察乘积是否一定:通过计算或者逻辑推理判断,这两种量的乘积是否为常数。
-
例子: 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长方形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
-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对比:
- 相同点: 都是描述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 不同点:
- 关系式不同: 正比例是比值一定,反比例是乘积一定。
- 图像不同: 正比例是直线,反比例是曲线。
- 变化趋势不同: 正比例是“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缩小”,反比例是“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
一级分支:比例的应用
-
按比例分配:
- 定义: 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
- 解题步骤:
- 确定总份数:将比例的各项加起来得到总份数。
- 计算每份的数量: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得到每份的数量。
- 计算各部分数量:用每份的数量乘以各部分的比例数。
- 例子: 甲、乙、丙三人合伙投资,甲投资2份,乙投资3份,丙投资5份,总投资额是100万元,问甲、乙、丙各投资多少万元?
-
比例尺:
- 定义: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 形式:
- 数值比例尺: 如 1:1000000 (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000000厘米)。
- 线段比例尺:用线段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
- 比例尺的应用:
- 求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 比例尺
- 求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 ÷ 比例尺
- 求比例尺: 比例尺 = 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注意单位统一)
- 比例尺的放大与缩小:
- 比例尺数值越大,表示图上距离代表的实际距离越小,地图越详细,比例尺越大,是放大。
- 比例尺数值越小,表示图上距离代表的实际距离越大,地图越概括,比例尺越小,是缩小。
-
解比例应用题:
- 步骤:
-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正比例或反比例)。
- 设未知数。
- 根据正/反比例关系列出比例式。
- 解比例式,求出未知数。
- 检验并写答。
- 关键: 正确判断两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并根据关系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 步骤:
二级分支(针对每个一级分支的细节深化,可以根据需要无限扩展)
-
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的二级分支:
- 比的化简: 复习比的化简方法,如化为最简整数比。
- 比例的变形: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比例式的变形,掌握不同的形式。
- 实际应用: 举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二级分支:
- 图像的理解: 深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图像的含义,能够从图像中读取信息。
- 实际问题: 练习各种类型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区分技巧: 总结区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技巧,例如“总数不变”通常与反比例相关。
-
比例的应用的二级分支:
- 按比例分配的复杂问题: 涉及多个比例的分配问题,例如连比问题。
- 比例尺的单位换算: 熟练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例如米、厘米、千米等。
- 比例应用题的综合练习: 练习包含多种知识点的综合比例应用题,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总结:
比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的关键。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清晰地梳理比例的各个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例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