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科学第一章思维导图

《八上科学第一章思维导图》

一、物质的组成

1.1 物质的宏观组成

1.1.1 物质的分类

  • 混合物
    • 定义: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 特征:
      • 组成成分多样。
      • 性质不纯。
      • 没有固定组成和性质。
    • 常见例子:空气、海水、泥土、饮料。
    • 分离方法:
      • 过滤: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适用于不溶性固体。
      • 蒸发:分离溶解在液体中的可溶性固体。
      • 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 萃取:利用溶剂溶解混合物中某种成分。
  • 纯净物
    • 定义: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 特征:
      • 组成成分单一。
      • 具有固定组成和性质。
    • 分类: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金属单质:如铁、铜、铝。
        • 非金属单质:如氧气、氮气、碳。
      • 化合物:由两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
        •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如盐酸、硫酸。
        •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 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钙。

1.1.2 物质的属性

  • 物理性质
    • 定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例子:颜色、气味、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例子: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 变化
    •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 例子: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灯泡发光。
    •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 例子:燃烧、生锈、食物腐败。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联系: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物理变化。

1.2 物质的微观组成

1.2.1 分子、原子和离子

  • 分子
    • 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性质:
      • 体积小、质量小。
      • 不断运动。
      • 分子间有间隔。
    • 例子:氧气分子、水分子。
  • 原子
    • 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 特点:
      • 原子是电中性的。
      • 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 例子:氢原子、氧原子。
  • 离子
    • 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分类:
      •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
        • 例子:钠离子、氢离子。
      •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
        • 例子:氯离子、氢氧根离子。
    •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
    • 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 分子由原子构成。
      • 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1.2.2 元素

  •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元素符号:用一个或两个字母表示一种元素,如H、O、Fe。
  • 元素周期表
    • 特点:
      •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
      • 同一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 同一周期元素性质逐渐变化。
    • 意义:
      • 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 可以推测元素的性质。
  •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 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 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 物质由元素组成。

1.2.3 化学式

  • 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意义
    • 表示一种物质。
    • 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 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 书写规则
    • 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
    • 氧化物中氧在后,其他元素在前。
    • 用数字表示分子中原子的个数,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 化合价
    • 定义:元素相互化合时,每个原子表现出来的性质。
    • 书写: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标注,先写正负号,再写数值。
    •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 氧元素通常显-2价。
      • 氢元素通常显+1价。
      • 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
      • 非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或负价。
    • 化合价的规律:
      •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二、空气

2.1 空气的组成

  • 组成
    • 氮气:约占78%。
    • 氧气:约占21%。
    • 稀有气体:约占0.94%。
    • 二氧化碳:约占0.03%。
    • 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
  • 空气的性质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水小。
    • 化学性质:氧气具有助燃性,氮气性质稳定。
  • 空气的用途
    • 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 氮气:制造化肥、保护气。
    • 稀有气体:用于照明、保护。
    • 二氧化碳:用于灭火、制造饮料。

2.2 空气污染

  • 空气污染物
    • 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
    • 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等。
  • 空气污染的来源
    • 工业排放。
    • 交通运输。
    • 生活燃煤。
    • 建筑工地扬尘。
  • 空气污染的危害
    • 危害人体健康: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 破坏生态环境: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
  •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 推广清洁能源。
    • 工业废气治理。
    • 汽车尾气治理。
    • 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三、氧气

3.1 氧气的性质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3.2 氧气的制取

  • 实验室制法
    • 高锰酸钾加热分解:2KMnO₄ Δ K₂MnO₄ + MnO₂ + O₂↑
    •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2H₂O₂ MnO₂ 2H₂O + O₂↑
    •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加热分解:2KClO₃ MnO₂ 2KCl + 3O₂↑
  • 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

3.3 氧气的用途

  • 供给呼吸。
  • 支持燃烧,用于焊接、切割等。
  • 医药领域,用于急救病人。
  • 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各种化工产品。

四、碳和碳的氧化物

4.1 碳的单质

  • 金刚石:结构坚硬,用于切割玻璃、制造钻探工具。
  • 石墨:质软,具有导电性,用于制造电极、铅笔芯。
  • 无定形碳:如木炭、活性炭、焦炭等,具有吸附性,用于吸附杂质、脱色。
  • 碳的化学性质
    • 常温下稳定。
    • 可燃性: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
    • 还原性:能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

4.2 碳的氧化物

  • 二氧化碳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 化学性质:
      •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 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 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 用途:灭火、制造饮料、植物光合作用。
    •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过量排放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 一氧化碳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 化学性质:
      • 可燃性: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 还原性:能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用于冶炼金属。
    • 毒性: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
  •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分子结构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 联系: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五、水的组成

5.1 水的组成

  • 水的组成
    • 宏观组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 微观组成:由水分子构成。
  • 水的电解实验
    • 实验现象:两电极上分别产生气体,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中产生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中产生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5.2 水的性质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密度为1g/cm³,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 化学性质
    • 能与某些金属反应,如钠与水反应。
    • 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如氧化钙与水反应。
    • 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5.3 水的净化

  • 净化方法
    • 沉淀:使水中不溶性固体沉降。
    • 过滤:去除水中不溶性固体。
    • 吸附:利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杂质。
    • 蒸馏:将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将水蒸气冷却凝结成水,得到纯净水。
  • 硬水和软水
    •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 软水:含有较少或不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 鉴别:用肥皂水鉴别,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
    • 硬水软化:煮沸或加入石灰。
  • 爱护水资源
    • 节约用水。
    • 防止水污染。
    • 合理利用水资源。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