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科学第二章思维导图

《八下科学第二章思维导图》

一、力的初步

1. 力的概念

  • 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 施力物体: 施加力的物体。
  • 受力物体: 受到力的物体。
  •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 力的单位: 牛顿 (N)。
  • 力的表示: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力的作用效果

  •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
    • 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
    • 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 (快慢)。
    • 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 改变物体的形状:
    • 物体发生形变 (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3. 力的测量

  • 测量工具: 弹簧测力计
  • 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 使用方法:
    • 零点校准: 使用前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若不指在零刻度线,进行校零。
    • 量程选择: 测量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 读数方法: 视线与刻度线垂直。
    • 使用注意: 不要超过量程使用,避免弹簧过度伸长而损坏。
    • 读数单位: 牛顿 (N)。

4. 力的三要素

  • 大小: 力的大小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的强弱。
  • 方向: 力的方向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的方向。
  • 作用点: 力作用的位置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力的三要素同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缺一不可。

二、重力

1. 重力的概念

  • 定义: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施力物体: 地球。
  • 方向: 竖直向下。
  • 作用点 (重心):
    •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确定。
  •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g 为重力加速度,通常取 9.8N/kg,粗略计算时可取 10N/kg)。
  • 重力大小的计算: G = mg,其中 m 为物体的质量,单位为千克 (kg)。

2. 重力的影响

  • 物体落地: 物体受到重力作用,如果没有其他力的支撑,物体就会落向地面。
  • 物体受压: 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由于重力作用而对水平面产生压力。
  • 建筑结构: 建筑物的设计必须考虑重力因素,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 体育运动: 许多体育运动都与重力有关,例如跳高、跳远等。

三、摩擦力

1. 摩擦力的概念

  • 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 产生条件:
    • 相互接触。
    • 接触面粗糙。
    • 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 方向: 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 种类:
    • 静摩擦力: 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未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 滑动摩擦力: 物体间发生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 滚动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滚动摩擦力远小于滑动摩擦力。

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压力大小: 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 接触面粗糙程度: 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在压力和粗糙程度一定的情况下,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3.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 增大摩擦的方法:
    • 增大压力。
    •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变滚动为滑动 (有时)。
  • 减小摩擦的方法:
    • 减小压力。
    •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例如:润滑)。
    • 变滑动为滚动 (使用滚珠轴承等)。
    • 使接触面分离 (例如:气垫船)。

4. 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 利用摩擦:
    • 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 汽车轮胎上的花纹增加摩擦。
    • 皮带传动中皮带与轮子之间的摩擦。
    • 火柴划燃。
  • 防止摩擦:
    • 机器零件之间加润滑油,减少磨损。
    • 轴承中使用滚珠,减少摩擦。
    • 气垫船利用气垫减少与水之间的摩擦。

四、运动和力

1. 牛顿第一定律

  • 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 意义:
    • 揭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说明了物体具有惯性。
  • 理解:
    • 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 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力。

2. 惯性

  • 定义: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 惯性的大小: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 惯性不是力: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是力,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作用”。
  • 惯性的应用与危害:
    • 应用: 跳远、锤头套紧、汽车启动和停止时等。
    • 危害: 汽车刹车时,由于惯性,车身会继续向前运动,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要系安全带,保持车距。

3. 二力平衡

  • 定义: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 二力平衡的条件:
    • 大小相等。
    • 方向相反。
    •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 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 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 二力平衡的应用: 分析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判断物体所受的力是否平衡。

4. 力与运动的关系

  • 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物体受非平衡力: 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 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
    • 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
    • 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做曲线运动。
  • 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关于一本书的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