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科学思维导图

《八上科学思维导图》

一、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1.1 物质的组成

1.1.1 构成物质的微粒

  • 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 种类:水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 性质:体积小、质量小、总是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
  •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 结构:原子核 (质子 + 中子) + 核外电子。
      • 质子:带正电,决定元素的种类。
      • 中子:不带电,决定元素的同位素。
      • 电子:带负电,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 特点:原子是电中性的。
  • 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 阳离子:失去电子,带正电。
    • 阴离子:得到电子,带负电。
    •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

1.1.2 元素

  •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 (即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表示: 元素符号 (一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大写字母加一个小写字母)。
  • 分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 金属元素: 一般带“金”字旁 (汞例外)。
    • 非金属元素: 一般带“石”、“气”、“氵”字旁。
    • 稀有气体元素: 一般带“气”字旁。
  • 元素周期表:
    • 编排依据: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
    • 意义:反映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 应用:查找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1.2 物质的性质

1.2.1 物理性质

  • 定义: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 种类: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 测量: 借助物理仪器进行测量,如天平、量筒、温度计等。

1.2.2 化学性质

  • 定义: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种类: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 判断: 通过化学实验观察现象,如燃烧、变色、产生气体等。

1.2.3 物质的用途

  • 决定因素: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 应用举例:
    • 金刚石:硬度大,用于切割玻璃、制作钻头。
    • 石墨:导电性好,用于制作电极。
    • 铁:强度高,用于制造机器、建筑材料。

二、物质的变化与现象

2.1 物理变化

  • 定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 特征: 物质的形态、状态、大小等发生改变,但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变。
  • 例子: 水的三态变化 (熔化、沸腾、凝固、液化、升华、凝华)、蔗糖溶解、玻璃破碎等。

2.2 化学变化

  • 定义: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 特征: 物质的组成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新的分子。
  • 例子: 燃烧、生锈、食物腐败、酸碱中和等。
  •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 化合反应: 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 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
    •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 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3 化学方程式

  • 定义: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 书写原则:
    • 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 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 表示意义:
    •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关系 (各物质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 配平方法: 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偶数法等。

2.4 质量守恒定律

  • 内容: 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原因: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
  • 应用: 用于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计算反应物的质量或生成物的质量。

三、水

3.1 水的组成

  • 宏观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微观组成: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 电解水实验:
    • 现象: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为1:2。
    • 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原理: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

3.2 水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常温下为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 密度:4℃时密度最大,为1g/cm³。
    • 凝固点:0℃,沸点:100℃ (标准大气压下)。
  • 化学性质:
    • 能与某些金属反应 (如钠、钾)。
    • 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 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如氧化钙)。
    • 能作溶剂,溶解许多物质。

3.3 水的净化

  • 常用方法:
    • 沉淀:使水中不溶性杂质沉降。
    • 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 吸附:用活性炭等吸附剂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 蒸馏:将水加热汽化,再冷凝成液体,得到纯净的水。
  • 净化程度: 蒸馏 > 吸附 > 过滤 > 沉淀。

3.4 水的保护

  • 节约用水:
    • 一水多用:洗菜水浇花、淘米水洗碗。
    • 使用节水器具:节水龙头、节水马桶。
  • 防止水污染:
    •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 农药化肥合理使用。
    • 不乱扔垃圾,保护水源地。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亿的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