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科学思维导图
《七上科学思维导图》
一、 科学探究
1.1 科学的本质
1.1.1 科学的定义
- 一种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
- 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获取知识
- 具有可验证性、可证伪性
1.1.2 科学的特点
- 客观性:基于事实,避免主观偏见
- 实证性:强调证据,通过实验验证
- 逻辑性:运用推理,形成理论体系
- 发展性:不断修正,追求更精确的解释
- 普遍性: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的所有情况
1.2 科学探究的过程
1.2.1 提出问题
- 基于观察,发现疑问
- 问题具有明确性,可探究性
- 问题的来源: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观察现象
1.2.2 做出假设
- 基于已有知识和观察,对问题提出可能的解释
- 假设应具有可检验性
- 假设的形式:如果…那么…
1.2.3 制定计划
- 确定探究方法(观察、实验、调查、查阅资料)
- 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变量、控制变量、设置对照组)
- 选择实验材料和工具
- 制定实验步骤
1.2.4 进行实验
- 严格按照实验方案操作
-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 客观、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
1.2.5 收集证据
- 整理实验数据
- 分析实验现象
- 获取支持或反对假设的证据
1.2.6 得出结论
- 根据证据,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 如果假设成立,则形成初步结论
- 如果假设不成立,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进行探究
1.2.7 表达交流
1.3 科学探究的方法
1.3.1 观察法
- 利用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获取信息
- 客观、细致地观察
- 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1.3.2 实验法
- 控制实验条件,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 设置对照实验,比较不同条件下的结果
- 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1.3.3 调查法
-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
- 调查对象的选择具有代表性
- 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1.3.4 查阅资料法
- 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获取信息
- 选择可靠的资料来源
- 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
二、 生物与环境
2.1 生物的特征
2.1.1 生命的基本特征
- 需要营养:从外界获取能量和物质
- 能进行呼吸:获取能量
- 能排出体内废物:维持生命活动
-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适应环境
- 能生长和发育:个体体积增大,结构复杂化
- 能繁殖:产生后代
- 能遗传和变异:保持物种延续和发展
2.1.2 病毒的特殊性
2.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2.1 环境的组成
- 生物因素: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
2.2.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形态结构上的适应:如沙漠植物的根系发达
- 生理功能上的适应:如骆驼耐渴
- 行为上的适应:如候鸟迁徙
2.2.3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影响生物的分布:如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
- 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如光照影响植物的生长
2.2.4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影响环境的构成:如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 影响环境的改变:如蚯蚓改良土壤
2.3 生态系统
2.3.1 生态系统的概念
2.3.2 生态系统的组成
- 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分解动植物遗体
-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3.3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 食物网: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网络
- 能量流动和传递: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
2.3.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 影响因素:生物种类、数量、环境变化等
- 人为破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三、 材料的世界
3.1 物质的组成
3.1.1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 分子是运动的
- 分子之间有间隔
3.1.2 物质的状态
- 固态:分子排列紧密,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 液态:分子排列较松散,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
- 气态:分子排列十分松散,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3.2 物质的性质
3.2.1 物理性质
- 颜色、气味、状态、硬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沸点等
3.2.2 化学性质
3.3 材料的分类
3.3.1 金属材料
3.3.2 无机非金属材料
3.3.3 有机合成材料
3.4 材料的应用
3.4.1 建筑材料
3.4.2 电子材料
3.4.3 纺织材料
3.4.4 包装材料
四、 力
4.1 力的概念
4.1.1 力的定义
4.1.2 力的作用效果
4.1.3 力的单位
4.2 力的测量
4.2.1 弹簧测力计
-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 使用方法:
- 检查量程和分度值
- 调零
- 测量时,拉力与弹簧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
4.3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3.1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4.4 重力
4.4.1 重力的定义
4.4.2 重力的方向
4.4.3 重力的大小
4.5 摩擦力
4.5.1 摩擦力的定义
-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4.5.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压力大小: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 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5.3 摩擦的利用和减小
- 增加摩擦:如轮胎花纹
- 减小摩擦:如润滑油、滚动摩擦
五、运动和静止
5.1 参照物
5.1.1 参照物的概念
5.1.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2 速度
5.2.1 速度的定义
5.2.2 速度的公式
5.2.3 速度的单位
- 米/秒 (m/s)
- 千米/小时 (km/h)
- 换算关系:1 m/s = 3.6 km/h
5.3 匀速直线运动
5.3.1 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5.3.2 变速直线运动
- 物体沿着直线,速度大小变化的运动
-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5.4 测量平均速度
5.4.1 实验原理
5.4.2 实验器材
5.4.3 实验步骤
5.4.4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