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科学思维导图

《七上科学思维导图》

一、 科学探究

1.1 科学的本质

1.1.1 科学的定义

  • 一种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
  • 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获取知识
  • 具有可验证性、可证伪性

1.1.2 科学的特点

  • 客观性:基于事实,避免主观偏见
  • 实证性:强调证据,通过实验验证
  • 逻辑性:运用推理,形成理论体系
  • 发展性:不断修正,追求更精确的解释
  • 普遍性: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的所有情况

1.2 科学探究的过程

1.2.1 提出问题

  • 基于观察,发现疑问
  • 问题具有明确性,可探究性
  • 问题的来源: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观察现象

1.2.2 做出假设

  • 基于已有知识和观察,对问题提出可能的解释
  • 假设应具有可检验性
  • 假设的形式:如果…那么…

1.2.3 制定计划

  • 确定探究方法(观察、实验、调查、查阅资料)
  • 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变量、控制变量、设置对照组)
  • 选择实验材料和工具
  • 制定实验步骤

1.2.4 进行实验

  • 严格按照实验方案操作
  •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 客观、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

1.2.5 收集证据

  • 整理实验数据
  • 分析实验现象
  • 获取支持或反对假设的证据

1.2.6 得出结论

  • 根据证据,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 如果假设成立,则形成初步结论
  • 如果假设不成立,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进行探究

1.2.7 表达交流

  • 撰写探究报告
  • 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
  • 接受质疑和改进

1.3 科学探究的方法

1.3.1 观察法

  • 利用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获取信息
  • 客观、细致地观察
  • 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1.3.2 实验法

  • 控制实验条件,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 设置对照实验,比较不同条件下的结果
  • 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1.3.3 调查法

  •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
  • 调查对象的选择具有代表性
  • 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1.3.4 查阅资料法

  • 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获取信息
  • 选择可靠的资料来源
  • 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

二、 生物与环境

2.1 生物的特征

2.1.1 生命的基本特征

  • 需要营养:从外界获取能量和物质
  • 能进行呼吸:获取能量
  • 能排出体内废物:维持生命活动
  •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适应环境
  • 能生长和发育:个体体积增大,结构复杂化
  • 能繁殖:产生后代
  • 能遗传和变异:保持物种延续和发展

2.1.2 病毒的特殊性

  • 没有细胞结构
  • 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2.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2.1 环境的组成

  • 生物因素: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

2.2.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形态结构上的适应:如沙漠植物的根系发达
  • 生理功能上的适应:如骆驼耐渴
  • 行为上的适应:如候鸟迁徙

2.2.3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影响生物的分布:如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
  • 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如光照影响植物的生长

2.2.4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影响环境的构成:如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 影响环境的改变:如蚯蚓改良土壤

2.3 生态系统

2.3.1 生态系统的概念

  •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2.3.2 生态系统的组成

  • 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分解动植物遗体
  •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3.3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 食物网: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网络
  • 能量流动和传递: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

2.3.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 影响因素:生物种类、数量、环境变化等
  • 人为破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三、 材料的世界

3.1 物质的组成

3.1.1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 分子是运动的
  • 分子之间有间隔

3.1.2 物质的状态

  • 固态:分子排列紧密,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 液态:分子排列较松散,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
  • 气态:分子排列十分松散,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3.2 物质的性质

3.2.1 物理性质

  • 颜色、气味、状态、硬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沸点等

3.2.2 化学性质

  •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3.3 材料的分类

3.3.1 金属材料

  • 金属及其合金
  • 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3.3.2 无机非金属材料

  • 陶瓷、玻璃、水泥等
  • 耐高温、耐腐蚀、硬度高

3.3.3 有机合成材料

  •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
  • 轻便、绝缘、耐腐蚀

3.4 材料的应用

3.4.1 建筑材料

  • 水泥、钢材、木材等

3.4.2 电子材料

  • 半导体材料、绝缘材料等

3.4.3 纺织材料

  • 棉、麻、丝、毛、合成纤维等

3.4.4 包装材料

  • 塑料、纸张、金属等

四、 力

4.1 力的概念

4.1.1 力的定义

  •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1.2 力的作用效果

  • 改变物体的形状
  •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1.3 力的单位

  • 牛顿(N)

4.2 力的测量

4.2.1 弹簧测力计

  •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 使用方法:
    • 检查量程和分度值
    • 调零
    • 测量时,拉力与弹簧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

4.3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3.1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4.4 重力

4.4.1 重力的定义

  •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4.4.2 重力的方向

  • 竖直向下

4.4.3 重力的大小

  • G = mg (g ≈ 9.8N/kg)

4.5 摩擦力

4.5.1 摩擦力的定义

  •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4.5.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压力大小: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 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5.3 摩擦的利用和减小

  • 增加摩擦:如轮胎花纹
  • 减小摩擦:如润滑油、滚动摩擦

五、运动和静止

5.1 参照物

5.1.1 参照物的概念

  • 用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物体

5.1.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5.2 速度

5.2.1 速度的定义

  •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5.2.2 速度的公式

  • v = s/t

5.2.3 速度的单位

  • 米/秒 (m/s)
  • 千米/小时 (km/h)
  • 换算关系:1 m/s = 3.6 km/h

5.3 匀速直线运动

5.3.1 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 物体沿着直线,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

5.3.2 变速直线运动

  • 物体沿着直线,速度大小变化的运动
  •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5.4 测量平均速度

5.4.1 实验原理

  • v = s/t

5.4.2 实验器材

  • 小车、斜面、刻度尺、秒表

5.4.3 实验步骤

  • 测量路程
  • 测量时间
  • 计算平均速度

5.4.4 注意事项

  • 斜面坡度要小
  •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毛中特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