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思维导图》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定义
-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减少或生成物浓度增加的量。
2. 表示方法
- v = Δc/Δt
- v:化学反应速率
- Δc:浓度变化量(mol/L)
- Δt:时间变化量(s, min, h等)
3. 注意事项
- 速率的正负:一般用正值表示反应速率,通常取绝对值。
- 速率的比较:比较时必须转化为针对同一物质的速率。可以用化学计量数进行转化。
- 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压强(对于气态反应)、催化剂等。
4. 影响因素
#### 4.1 内因
* 反应物的性质 (主要因素)
#### 4.2 外因
* **浓度**
* 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一般规律)
* **温度**
* 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 (一般规律)
* **压强** (对于气态反应)
* 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 (体积减小,浓度增大)
* **催化剂**
* 使用正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使用负催化剂,反应速率减小。
* **其他因素**
* 接触面积:对于固液、液液等非均相反应,增大接触面积反应速率增大。
* 光照:某些光敏反应,光照可以显著提高反应速率。
* 电磁波:微波、超声波等可能影响反应速率。
5. 图像表示
- 浓度-时间图像
- 反应物浓度随时间降低,生成物浓度随时间升高。
- 曲线的斜率反映反应速率的大小。
- 速率-时间图像
- 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可用于分析不同时间段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
二、化学平衡
1. 定义
- 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的状态。
2. 特征
- 逆:可逆反应。
-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
- 动:动态平衡,反应仍在进行。
- 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百分含量等保持不变。
- 变:条件改变时,平衡会发生移动。
3. 化学平衡常数 K
#### 3.1 定义
* 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
#### 3.2 表达式
* 对于反应 mA(g) + nB(g) ⇌ pC(g) + qD(g)
* K = [C]^p * [D]^q / [A]^m * [B]^n
#### 3.3 意义
* K值越大,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正反应进行得越完全。
* K值越小,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小,正反应进行得越不完全。
* K值只能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不能说明反应速率的快慢。
#### 3.4 影响因素
* 温度:温度升高,K值可能增大、减小或不变,取决于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
* 浓度、压强:改变浓度或压强,平衡会移动,但不会改变K值(因为K值是平衡状态下的常数)。
4. 化学平衡的移动
#### 4.1 勒夏特列原理
*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浓度、压强、温度),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 4.2 影响因素及移动方向
* **浓度**
* 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增加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 **压强** (对于气态反应,改变压强会改变浓度)
*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 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 **温度**
*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 **催化剂**
* 不改变平衡状态,只改变反应速率。
5. 平衡计算
#### 5.1 三段式法
* 列出反应的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
* 根据平衡常数K或转化率等条件求解。
#### 5.2 转化率
* α = (反应物转化的物质的量 / 反应物起始的物质的量) * 100%
#### 5.3 平衡混合物的组成
* 根据平衡量计算各物质的百分含量。
三、电化学基础
1. 原电池
#### 1.1 定义
*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 1.2 构成条件
* 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作电极。
* 电解质溶液。
* 形成闭合回路(或接触)。
* 通常,要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 1.3 电极反应
*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 (例如:Zn - 2e- → Zn2+)
*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得到电子 (例如:2H+ + 2e- → H2 或 Cu2+ + 2e- → Cu)
#### 1.4 电极的判断
* 根据金属的活泼性:较活泼的金属通常作负极。
* 根据电子流动的方向: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
* 根据电极发生的反应: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正极。
#### 1.5 常见的原电池
* 锌-铜原电池
* 燃料电池
2. 电解池
#### 2.1 定义
* 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 2.2 构成
* 电源。
* 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
* 两个电极(惰性电极或活性电极)。
#### 2.3 电极反应
*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
* 若为惰性电极,则溶液中的阴离子放电。
* 若为活性电极,则电极本身放电。
*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得到电子
* 溶液中的阳离子放电。
#### 2.4 电解的规律
* 阳离子放电顺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逆序 (K+、Ca2+、Na+…在H+后,H+放电;Cu2+、Ag+在H+前,Cu2+、Ag+先放电)
* 阴离子放电顺序:S2- > I- > Br- > Cl- > OH- > 含氧酸根离子(如SO42-, NO3-等)> F-
* 如果电解的是熔融盐,例如熔融的NaCl,则Na+在阴极放电,Cl-在阳极放电。
#### 2.5 应用
* 电解水
* 电解精炼铜
* 电镀
* 氯碱工业
3.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 3.1 金属腐蚀的本质
* 金属失去电子被氧化的过程。
#### 3.2 电化学腐蚀
* **吸氧腐蚀**:在酸性很弱或中性溶液中,金属表面吸附一层水膜,溶解了氧气而发生的腐蚀。
* 负极:Fe - 2e- → Fe2+
* 正极:O2 + 2H2O + 4e- → 4OH-
* **析氢腐蚀**:在酸性较强的溶液中,金属发生析氢腐蚀。
* 负极:Fe - 2e- → Fe2+
* 正极:2H+ + 2e- → H2
#### 3.3 金属的防护
* **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 (例如制造不锈钢)。
* **覆盖保护层**:涂油漆、电镀、喷镀等。
* **电化学保护**:
* 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四、有机化合物的获取、分离和提纯 (选修)
1. 有机化合物的获取
#### 1.1 石油、天然气
* 分馏:利用沸点不同分离石油成分。
* 裂解:将高分子烃分解为低分子烃。
* 裂化:深度裂解,提高汽油产量。
* 催化重整:改变烃的结构,提高汽油辛烷值。
#### 1.2 煤
* 干馏: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分解,得到焦炭、煤焦油、煤气等。
* 气化:煤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水煤气 (CO和H2)。
* 液化:将煤转化为液态燃料。
#### 1.3 生物资源
* 发酵:利用微生物将有机物转化为特定产物,如酿酒、制醋。
* 提取:从植物或动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如提取植物油、天然色素。
2.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 2.1 物理方法
* 溶解:利用溶解度差异分离。
* 过滤:分离固体和液体。
* 萃取:利用溶解度差异将一种溶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
* 蒸馏:利用沸点差异分离液体混合物。
* 重结晶:提纯固体物质。
#### 2.2 化学方法
* 酸碱中和:用于分离酸性或碱性有机物。
* 化学转化:将杂质转化为易于分离的物质。
#### 2.3 色谱法
* 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进行分离。
* 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
3. 结构简式与分子式确认
#### 3.1 元素分析
* 测定有机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 3.2 质谱分析
* 测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 3.3 核磁共振氢谱 (NMR)
* 测定有机物分子中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种类及数量。
#### 3.4 红外光谱 (IR)
* 确定有机物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和结构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