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每章思维导图》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1.1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
1.1.1 化学实验安全
- 原则: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 常见危险化学品:
- 易燃易爆品:如酒精、乙醚、汽油等
- 腐蚀品: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等
- 有毒品:如氰化钾、重金属盐等
- 应急处理:
- 皮肤接触:大量水冲洗,必要时就医
- 眼睛溅入:大量水冲洗,就医
- 少量酸碱溅到桌面:对应酸碱中和后清理
- 烫伤:冷水冲洗
- 着火:灭火器、湿抹布等
- 实验室规则: 遵守实验室规定,禁止私自进行危险实验
-
1.1.2 常用仪器的使用
- 计量仪器:
- 量筒:量取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凸液面最高处水平
- 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 滴定管:精确量取液体体积,分为酸式和碱式
- 天平:精确称量固体质量
- 分离仪器:
- 烧杯:溶解、加热、反应
- 漏斗:过滤、转移液体
- 分液漏斗: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 蒸馏烧瓶: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 加热仪器:
- 酒精灯:加热
- 石棉网:使烧杯、烧瓶受热均匀
- 其他仪器:
- 试管:少量反应
- 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
- 玻璃棒:搅拌、转移、引流
- 计量仪器:
-
1.1.3 物质的分离、提纯
- 过滤: 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 关键: 一贴二低三靠
- 蒸发: 浓缩溶液,析出溶质
- 关键: 加热,搅拌
- 蒸馏: 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 关键: 温度计位置(蒸气出口处),冷却水流向
- 萃取: 用溶剂提取混合物中某物质
- 选择萃取剂的原则: 与原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远大于原溶剂
-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 关键: 打开活塞时,瓶塞上的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保持气压平衡
- 结晶: 通过改变温度或溶剂,使溶质析出
- 过滤: 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1.2 物质的分类
-
1.2.1 物质的组成、元素与物质
- 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同位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
- 物质的分类:
-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
-
1.2.2 物质的分类
- 纯净物的分类: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金属单质:如铁、铜
- 非金属单质:如氧气、硫
-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 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胶体: 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1nm ~ 100nm 之间的分散系
- 丁达尔效应: 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
- 悬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 100nm 的分散系
- 溶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 1nm 的分散系
- 纯净物的分类:
第二章: 离子反应
2.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
2.1.1 电解质
- 定义: 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 判断依据: 看化合物本身是否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 注意: 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且导电条件是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 强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大部分盐
-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如弱酸、弱碱、水
-
2.1.2 非电解质
- 定义: 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 判断依据: 看化合物本身是否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 注意: 非电解质也必须是化合物
- 常见非电解质: 蔗糖、酒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
2.2 离子反应
-
2.2.1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 原则: 真实,符合事实,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 步骤:
- 写出化学方程式
- 将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气体、氧化物、单质等不拆)
- 删去方程式两边相同的离子
- 检查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调整系数
- 注意:
- 少量、过量的反应物对离子方程式有影响
- 书写时注意配平
-
2.2.2 离子共存问题
- 常见不能共存的离子:
- 能生成沉淀的离子:如Ag+和Cl-,Ca2+和CO32-,Ba2+和SO42-等
- 能生成气体的离子:如H+和CO32-,H+和SO32-等
- 能生成难电离的物质的离子:如H+和OH-,NH4+和OH-等
- 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如Fe2+和MnO4-(酸性)等
- 判断依据: 看离子间是否发生反应,反应后离子浓度是否明显减小
- 常见不能共存的离子:
-
2.2.3 氧化还原反应本质
- 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 氧化: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
- 还原: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
- 氧化剂: 得到电子的物质(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
- 还原剂: 失去电子的物质(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
- 氧化产物: 氧化剂被还原后得到的产物
- 还原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后得到的产物
- 判断依据: 看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 根据元素周期律判断
- 根据反应方程式判断:氧化剂的氧化性 > 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 > 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第三章:物质的量
3.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
3.1.1 物质的量
- 定义: 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 单位: 摩尔 (mol)
- 阿伏伽德罗常数 (NA): 1 mol 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约为 6.02 × 10^23 mol^-1
-
3.1.2 摩尔质量
- 定义: 1 mol 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 单位: g/mol
- 数值: 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
3.1.3 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 公式: n = m / M
- n:物质的量 (mol)
- m:质量 (g)
- M:摩尔质量 (g/mol)
- 公式: n = m / M
3.2 气体摩尔体积
-
3.2.1 气体摩尔体积
- 定义: 1 mol 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
- 单位: L/mol
- 标准状况 (STP): 0℃ (273.15 K) 和 101.325 kPa
- 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约为 22.4 L/mol
- 公式: V = n * Vm
- V:气体的体积 (L)
- n:气体的物质的量 (mol)
- Vm:气体摩尔体积 (L/mol)
-
3.2.2 阿伏伽德罗定律
- 内容: 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 推论: 在同温同压下,相同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占有相同的体积。
3.3 物质的量浓度
-
3.3.1 物质的量浓度
- 定义: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的浓度
- 单位: mol/L 或 mol·L^-1
- 公式: c = n / V
- c:物质的量浓度 (mol/L)
- n:溶质的物质的量 (mol)
- V:溶液的体积 (L)
-
3.3.2 溶液的配制
- 步骤:
- 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 称量或量取溶质
- 溶解或稀释溶质
- 转移溶液到容量瓶
- 洗涤烧杯、玻璃棒,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
- 加水至刻度线
- 颠倒摇匀
- 注意事项:
- 容量瓶的选择(选择与配制溶液体积最接近的)
- 定容时视线与刻度线水平
- 转移溶液时,玻璃棒要紧靠容量瓶内壁
- 步骤:
-
3.3.3 溶液的稀释
- 稀释定律: c1V1 = c2V2
- c1:稀释前溶液的浓度
- V1:稀释前溶液的体积
- c2:稀释后溶液的浓度
- V2:稀释后溶液的体积
- 稀释定律: c1V1 = c2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