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化学思维导图

《高中必修一化学思维导图》

一、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1. 物质的组成

  • 原子
    • 构成:质子、中子、电子
    • 性质:质量、电荷
    • 表示:原子序数(质子数)= 核电荷数 = 电子数
  • 分子
    • 构成: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
    • 性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表示:化学式(分子式、结构式、电子式)
  • 离子
    • 构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
    • 种类:阳离子(带正电)、阴离子(带负电)
    • 表示:离子符号(带电荷数及电荷种类)

2. 物质的结构

  • 原子结构
    • 原子核:质子、中子
    • 核外电子:电子层、电子亚层(s, p, d, f)
    • 电子排布:构造原理、洪特规则、泡利不相容原理
  • 分子结构
    • 化学键:共价键(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离子键
    • 分子空间构型:直线形、V形、三角锥形、正四面体形等
    • 键能、键长、键角
  • 晶体结构
    • 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
    • 晶胞:晶体结构的基本重复单元
    • 堆积模型: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六方最密堆积等

3. 物质的分类

  • 纯净物
    • 单质: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
    • 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
  • 混合物
    • 溶液:溶质、溶剂
    • 胶体:分散系、丁达尔效应
    • 浊液:不稳定性

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mol)

  • 定义: 含有0.012kg ¹²C 所含碳原子数目的粒子集体。
  • 阿伏加德罗常数 (NA): 约 6.02 × 10²³ mol⁻¹
  • 关系式: n = N / NA

2. 摩尔质量 (M)

  • 定义: 1mol 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 单位: g/mol
  • 关系式: M = m / n

3. 气体摩尔体积 (Vm)

  • 定义: 1mol 气体所占的体积。
  • 影响因素: 温度、压强
  • 标准状况: 0℃,101kPa,Vm ≈ 22.4 L/mol
  • 关系式: V = n × Vm

4. 物质的量浓度 (c)

  • 定义: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质浓度。
  • 单位: mol/L 或 mol·L⁻¹
  • 关系式: c = n / V

5. 溶液的配制

  • 步骤: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稀释、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 误差分析: 称量/量取误差、定容误差、温度影响

三、氧化还原反应

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 氧化: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
  • 还原: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
  • 氧化剂: 得电子的物质(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 还原剂: 失电子的物质(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 氧化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后生成的物质
  • 还原产物: 氧化剂被还原后生成的物质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

  • 化合价变化: 化合价有升降的反应
  • 电子转移: 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 元素化合价与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

3. 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 双线桥法: 标明得失电子的元素及数目
  • 单线桥法: 标明转移的电子总数

4. 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 氧化剂: O₂、Cl₂、浓 HNO₃、KMnO₄、Fe³⁺
  • 还原剂: H₂、C、CO、Al、Na、Fe²⁺、S²⁻

5.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 金属的冶炼: 利用还原剂将金属氧化物还原为金属
  • 物质的检验: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现象进行检验
  • 环境保护: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处理污染物

四、钠、镁及其化合物

1. 钠 (Na)

  • 物理性质: 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小
  • 化学性质:
    • 与氧气反应:常温缓慢氧化,加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
    • 与水反应:剧烈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
    • 与酸反应:剧烈反应,放出氢气
  • 用途: 制备金属钠化合物、还原剂、钠灯

2. 镁 (Mg)

  • 物理性质: 银白色金属,质较软,密度较小
  • 化学性质:
    • 与氧气反应: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 与热水反应:缓慢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
    • 与酸反应:剧烈反应,放出氢气
  • 用途: 制备镁合金、冶金、镁灯

3. 钠、镁的重要化合物

  • 氧化钠 (Na₂O): 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 过氧化钠 (Na₂O₂): 淡黄色固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具有漂白性
  • 氢氧化钠 (NaOH): 强碱,具有腐蚀性,易潮解
  • 碳酸钠 (Na₂CO₃): 俗称纯碱,水溶液显碱性
  • 碳酸氢钠 (NaHCO₃): 俗称小苏打,水溶液显碱性,受热易分解
  • 氧化镁 (MgO): 熔点高,可用于制造耐火材料
  • 氢氧化镁 (Mg(OH)₂): 难溶于水,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五、氯及其化合物

1. 氯气 (Cl₂)

  • 物理性质: 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
  • 化学性质:
    • 与金属反应:与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与铁反应生成氯化铁
    • 与非金属反应:与氢气反应生成氯化氢
    • 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 与碱反应:生成氯化物和次氯酸盐
  • 用途: 杀菌消毒、漂白、制盐酸

2. 氯的化合物

  • 氯化氢 (HCl):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形成盐酸
  • 盐酸 (HCl): 强酸,具有腐蚀性
  • 次氯酸 (HClO): 弱酸,具有强氧化性,不稳定,易分解
  • 次氯酸钠 (NaClO): 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粉的制备

3. 氯离子的检验

  • 试剂: 硝酸银溶液 (AgNO₃)
  • 现象: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
  • 离子方程式: Ag⁺ + Cl⁻ = AgCl↓

六、硫及其化合物

1. 硫 (S)

  • 物理性质: 黄色固体,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 化学性质:
    • 与氧气反应: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 与金属反应:与铁反应生成硫化亚铁
    • 与氢气反应:生成硫化氢
  • 用途: 制造硫酸、橡胶硫化

2. 硫的化合物

  • 二氧化硫 (SO₂):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可溶于水,形成亚硫酸
  • 三氧化硫 (SO₃): 无色固体,易与水反应,生成硫酸
  • 硫酸 (H₂SO₄): 强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 硫化氢 (H₂S): 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可燃,水溶液为氢硫酸,呈酸性

七、氮及其化合物

1. 氮气 (N₂)

  •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化学性质不活泼
  • 化学性质:
    • 与氢气反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下生成氨气
    • 与氧气反应:放电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
    • 与镁反应:生成氮化镁
  • 用途: 制备氨气、液氮冷冻、保护气

2. 氮的化合物

  • 氨气 (NH₃):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形成氨水
  • 氨水 (NH₃·H₂O): 弱碱性,易挥发,受热易分解
  • 一氧化氮 (NO): 无色气体,不稳定,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 二氧化氮 (NO₂): 红棕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溶于水,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 硝酸 (HNO₃): 强酸,具有强氧化性、腐蚀性,见光易分解
  • 铵盐 (NH₄⁺): 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

八、元素周期律

1. 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 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

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 周期: 横行,元素电子层数相同
  • 族: 纵列,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主族除外)
  • 分区: s区、p区、d区、ds区、f区

3.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 金属性: 同周期自左向右减弱,同主族自上而下增强
  • 非金属性: 同周期自左向右增强,同主族自上而下减弱
  • 原子半径: 同周期自左向右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增大
  • 电负性: 同周期自左向右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减小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同周期自左向右酸性增强,碱性减弱;同主族自上而下酸性减弱,碱性增强

4.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 推断元素的性质
  • 预测物质的存在
  • 指导科学研究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初二下历史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