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化学第二章思维导图

《必修一化学第二章思维导图》

I. 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A. 物质的分类

1. 纯净物

a. 单质
  • 定义: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分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 性质: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导电性等);化学性质(反应活性)。
b. 化合物
  •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分类: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
  • 性质:物理性质(熔沸点、溶解性等);化学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

2. 混合物

a.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b. 分类:
  • 溶液:分散系,溶质分散到溶剂中。
  • 胶体: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
  • 浊液:分散系,分散质粒子较大,肉眼可见。

B. 物质的量

1. 摩尔 (mol)

  • 定义: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 (NA) 个微粒的物质的量。
  • NA ≈ 6.02 x 1023 mol-1

2. 摩尔质量 (M)

  • 定义:1 mol 物质的质量,单位为 g/mol。
  •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3. 气体摩尔体积 (Vm)

  • 定义:1 mol 气体所占的体积,单位为 L/mol。
  • 标准状况下,Vm ≈ 22.4 L/mol

4. 物质的量浓度 (c)

  • 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为 mol/L。
  • 公式:c = n/V (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C. 物质的组成表示

1. 化学式

  • 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分类:
    • 分子式:表示分子组成的式子。
    • 结构式:表示分子中原子连接方式的式子。
    • 电子式:表示分子中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 实验式:表示物质中各元素原子个数的最简整数比的式子。

2. 离子方程式

  • 定义:用实际参与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 书写步骤:
    • 写出化学方程式。
    • 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 删除反应前后未发生变化的离子。
    • 检查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

D. 物质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 定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 例子: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 化学性质

  • 定义: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例子: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稳定性、反应活性等。

II. 离子反应

A.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 电解质

  • 定义: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 例子:酸、碱、盐。

2. 非电解质

  • 定义: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 例子:蔗糖、酒精、CO2

3. 注意事项

  • 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
  • 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金属。
  • 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电解质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氢氧化钠)。

B.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 生成难溶物质

  • 例如:Ag+ + Cl- = AgCl↓

2. 生成气体

  • 例如:CO32- + 2H+ = H2O + CO2

3.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弱酸、弱碱、水)

  • 例如:H+ + OH- = H2O
  • 例如:NH3·H2O ⇌ NH4+ + OH- (弱碱)

C.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

1. 正确的书写

  • 原则:客观事实、电荷守恒、原子守恒。

2. 常见的错误

  • 强酸写成弱酸。
  • 难溶物、难电离物拆成离子。
  • 忽略反应条件。
  • 漏写或错写离子电荷。
  • 化学计量数不正确。

D. 离子共存问题

1. 条件

  • 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

2. 常见情况

  • 发生复分解反应。
  •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发生络合反应。
  • 考虑溶液的酸碱性 (H+ 与 OH-)。

III. 氧化还原反应

A. 基本概念

1. 氧化反应

  • 定义:失去电子的反应 (化合价升高)。

2. 还原反应

  • 定义:得到电子的反应 (化合价降低)。

3. 氧化剂

  • 定义:在反应中得到电子的物质 (化合价降低)。

4. 还原剂

  • 定义: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 (化合价升高)。

5. 氧化性

  • 定义:氧化剂具有的性质。

6. 还原性

  • 定义:还原剂具有的性质。

B. 化合价的判断

1. 规则

  •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 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
  • 离子中,元素的化合价等于离子的电荷数。
  • 常见元素化合价:H (+1),O (-2),碱金属 (+1),碱土金属 (+2),卤族元素 (-1)。

C.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1. 依据: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2. 注意事项

  • 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通常是氧化还原反应。
  • 某些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 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D.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1. 金属的冶炼

2. 燃料的燃烧

3. 呼吸作用

4. 电池原理

E.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1. 原则

  • 得失电子守恒
  • 原子守恒
  • 电荷守恒 (有时需要考虑)

2. 方法

  • 化合价升降法
  • 电子转移法

这个思维导图旨在梳理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核心概念和知识点,通过清晰的层级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离子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 每个知识点都进行了细化,并提供了相应的定义、分类和例子,以便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复习。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水浒传第六回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