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第二章思维导图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思维导图》

一、遗传的细胞基础

1. 细胞的减数分裂

1.1 减数分裂的概念

  • 概念: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 意义: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为有性生殖提供前提条件。

1.2 减数分裂的过程

*   **减数第一次分裂**

    *   **前期I** (时间最长,变化复杂)
        *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
        *   四分体:每对同源染色体包含四条染色单体。
        *   交叉互换: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片段交换。
        *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纺锤体开始形成。
    *   **中期I**
        *   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   **后期I**
        *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向细胞两极移动。
    *   **末期I**
        *   细胞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含有染色体,但不再是同源染色体。

*   **减数第二次分裂**

    *   **前期II**
        *   染色体再次出现,纺锤体形成。
        *   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
    *   **中期II**
        *   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   **后期II**
        *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染色体。
        *   向细胞两极移动。
    *   **末期II**
        *   细胞一分为二,形成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含有单倍体的染色体。

1.3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   有丝分裂:体细胞的增殖方式,子细胞与母细胞遗传信息完全相同。
*   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的方式,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母细胞的一半,并且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
*   重要区别:减数分裂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1.4 配子形成的方式

*   精子的形成: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
*   卵细胞的形成: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极体通常退化消失。

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1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   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本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导致产生多种配子类型。

2.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条件

*   真核生物
*   具有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
*   这些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2.3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   解释生物性状的多样性
*   指导杂交育种,获得优良品种
*   预测后代表型比例

2.4 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

*   测交实验: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观察后代性状分离比。
*   如果后代表型比例为1:1:1: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 探索遗传物质的历程

1.1 格里菲斯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   实验材料:S型(有毒性)和R型(无毒性)肺炎双球菌。
*   实验结论: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   局限性:无法确定转化因子具体是什么物质。

1.2 艾弗里的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   实验设计:将S型菌的提取物分别用DNA酶、蛋白酶、RNA酶处理,再与R型菌混合。
*   实验结果:只有DNA酶处理后的混合物中没有出现S型菌,其他组均出现S型菌。
*   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   补充: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1.3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赫尔希-蔡斯实验)

*   实验材料:T2噬菌体,细菌。
*   实验方法: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然后让噬菌体侵染细菌,观察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
*   实验结果:
    *   32P主要存在于细菌内,并在子代噬菌体中出现。
    *   35S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没有进入细菌。
*   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   实验原理:DNA位于噬菌体头部,蛋白质组成噬菌体的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

2. DNA的结构

2.1 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   组成:
    *   磷酸
    *   脱氧核糖
    *   含氮碱基(A、T、C、G)

2.2 DNA的分子结构

*   双螺旋结构: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
*   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   碱基排列在内侧,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
*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C与G配对。

2.3 DNA的特性

*   稳定性:能够较好地保持遗传信息的稳定。
*   多样性:碱基对排列顺序多样,能够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
*   特异性:每种生物的DNA都具有特定的碱基序列,体现了生物的特异性。

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 基因的概念

*   定义: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   位置:位于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 基因与DNA、染色体的关系

*   DNA:是遗传物质,存在于染色体上。
*   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   一个染色体包含多个基因。

3. 基因的结构

*   编码区: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区域。
*   非编码区:调控基因表达的区域,不编码蛋白质。

4. 基因的表达

*   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   翻译: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   基因表达的产物:蛋白质,也可能是RNA(如tRNA,rRNA)。
*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的性状。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英语思维导图五年级下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