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全册思维导图》
I. 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A. 人口增长
-
1. 人口自然增长
- a. 概念:出生率 - 死亡率
- b. 世界人口增长历程
- (1) 缓慢增长阶段:农业革命前
- (2) 加速增长阶段:工业革命后
- (3) 快速增长阶段:二战后
- c. 人口增长模式
- (1)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2)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 (3) 过渡型: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
- (4)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甚至负增长)
- d. 人口增长的影响
- (1) 积极: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 (2) 消极: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就业压力,住房紧张
-
2. 人口问题
- a. 人口增长过快
- (1) 发展中国家:资源、环境压力大,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 (2) 措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
- b. 人口老龄化
- (1) 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重
- (2) 措施:鼓励生育,延迟退休,引进移民
- a. 人口增长过快
B. 人口迁移
-
1.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 a. 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移动
- b. 分类
- (1) 按方向:国内迁移,国际迁移
- (2) 按距离:省际迁移,县际迁移
- (3) 按目的:经济性迁移,政治性迁移,文化性迁移
- (4) 按时间:永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
-
2.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 a.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
- b. 经济因素: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生活水平
- c. 政治因素:战争,政策,政治变革
- d. 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医疗,婚姻,宗教信仰
- e. 其他因素:交通,通讯
-
3. 人口迁移的影响
- a. 对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促进劳务输出,人才流失
- b. 对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环境压力
- c. 对个人:改变生活方式,提升自身素质
C. 人口合理容量
- 1. 概念:一定历史时期,在维持较高生活水平条件下,一定区域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 2. 影响因素:
- a. 资源状况:决定人口容量的基础
- b. 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人口容量
- c. 发展阶段:影响消费水平和资源需求量
- d. 消费水平:影响资源消耗量
- 3. 意义:
- a. 认识人地关系
- b. 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
II. 产业区位选择与地域联系
A.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
1. 农业区位因素
- a.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 b.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
-
2. 农业地域类型
- a. 季风水田农业:亚洲季风区,精耕细作,人地矛盾突出
- b.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机械化程度高,规模大
- c.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澳大利亚等,粗放经营,受市场需求影响
- d. 地中海农业:地中海沿岸,立体农业,灌溉技术重要
- e. 乳畜业:西欧,北美等,集约经营,受市场影响大
- f. 混合农业:澳大利亚,注重生态效益
-
3. 农业发展方向
- a. 提高单产
- b. 发展立体农业
- c. 调整农业结构
- d. 发展生态农业
- e.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B. 工业区位因素与地域联系
- 1. 工业区位因素
- a. 传统工业区位因素:
- (1) 自然资源:矿产,能源
- (2) 交通运输:便利的交通运输
- (3) 劳动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
- (4) 市场:接近消费市场
- (5) 政策:政府政策支持
- b. 现代工业区位因素:
- (1) 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
- (2) 技术:高新技术的支撑
- (3) 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
- (4) 服务:完善的配套服务
- a. 传统工业区位因素:
- 2. 工业地域联系
- a. 投入产出联系:产业之间的联系
- b. 技术协作联系:技术交流与合作
- c. 市场联系:销售网络
- d. 空间联系:企业之间的空间布局
- 3. 工业地域类型
- a. 传统工业区:鲁尔区,东北老工业基地
- b. 新兴工业区:硅谷,珠三角
- 4. 工业发展方向
- a. 产业升级
- b. 技术创新
- c. 绿色发展
- d. 区域合作
C. 商业活动与城市空间结构
- 1. 商业网点的类型
- a. 按功能:零售商业,批发商业
- b. 按规模:大型商场,小型商店
- c. 按形式:传统商业,现代商业
- 2. 商业网点的区位选择
- a. 人口因素:人口密度,消费水平
- b. 交通因素:交通便利程度
- c. 竞争因素:竞争强度
- d. 政策因素:政府规划
- 3. 城市空间结构
- a. 城市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 b. 城市地域功能分异:CBD,郊区
- c. 城市内部交通:交通线路,交通枢纽
- 4. 城市发展方向
- a.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 b. 改善城市交通
- c. 保护城市环境
- d.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III.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保护
A. 区域发展差异与协调
- 1. 区域发展差异的表现
- a. 经济发展水平
- b. 产业结构
- c. 人口分布
- d. 资源状况
- e. 环境质量
- 2. 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
- a. 自然条件
- b. 历史因素
- c. 政策因素
- d. 市场因素
- 3. 区域协调发展措施
- a. 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 b. 加强区域合作
- c. 调整产业结构
- d. 促进人口流动
- e. 加大扶贫力度
- 4.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
- a. 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
- b. 中部地区崛起
- c. 西部大开发
- d.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B.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
-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a.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 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a. 公平性原则
- b. 持续性原则
- c. 共同性原则
- 3. 主要环境问题
- a. 全球气候变暖
- b. 臭氧层破坏
- c. 酸雨
- d. 水污染
- e. 土壤污染
- f. 生物多样性减少
- g. 土地荒漠化
- 4. 环境保护措施
- a. 控制污染物排放
- b. 发展清洁能源
- c. 保护生态环境
- d. 提高资源利用率
- e. 加强国际合作
- 5.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 a. 生态农业
- b. 循环经济
- c. 环境友好型产业
- d. 可持续城市发展
C. 资源利用与保护
- 1. 资源分类
- a. 按性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 b. 按可再生性: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 2. 资源利用问题
- a. 资源短缺
- b. 过度开发
- c. 环境污染
- 3. 资源保护措施
- a. 合理开发利用
- b. 提高资源利用率
- c. 发展循环经济
- d. 加强环境保护
- e. 寻找替代资源
- 4. 中国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
- a. 能源结构
- b. 水资源利用
- c. 土地资源利用
- d. 矿产资源利用
- 5. 典型案例分析
- a. 三峡工程
- b. 南水北调
- c. 西气东输
- d. 退耕还林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