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思维导图》
一、地球上的大气
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1 大气的组成
1.1.1 干洁空气
- 组成成分: 氮气(N2,约78%)、氧气(O2,约21%)、氩气(Ar,约0.93%)、二氧化碳(CO2,约0.03%)及其他微量气体。
- 各成分作用:
- 氮气: 稀释氧气,对生命活动起缓冲作用。
- 氧气: 供呼吸,维持生命;氧化作用。
- 二氧化碳: 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
- 稀有气体: 化学性质稳定,应用广泛。
1.1.2 水汽和杂质
- 水汽: 大气中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吸收地面辐射,形成降水、云雾等天气现象。
- 杂质: 固体微粒(沙尘、火山灰、海盐等)和液体微粒(水滴、酸雾等),构成凝结核,影响能见度,污染空气。
1.2 大气的垂直分层
1.2.1 对流层
- 高度范围: 海平面至8-16千米。
- 温度特征: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降低约0.6℃。
- 运动特征: 对流运动显著,水汽和杂质集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 重要性: 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1.2.2 平流层
- 高度范围: 约16-50千米。
- 温度特征: 下部温度较低,上部温度较高(由于臭氧吸收紫外线)。
- 运动特征: 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适宜飞机飞行。
- 重要性: 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1.2.3 高层大气
- 高度范围: 50千米以上。
- 温度特征: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 组成特征: 空气稀薄,氧气含量极低,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2. 大气受热过程
2.1 太阳辐射
- 定义: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的能量。
- 特点: 波长较短,能量集中。
- 影响因素: 太阳高度角、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大气透明度。
2.2 地面辐射
- 定义: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的能量。
- 特点: 波长较长,能量分散。
2.3 大气辐射
- 定义: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一部分能量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的能量。
- 分类:
-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返回地面的部分,具有保温作用。
- 宇宙辐射: 大气辐射散失到宇宙空间的部分。
2.4 大气保温作用
- 原理: 大气既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又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从而使近地面气温升高。
- 主要气体: 二氧化碳、水汽等温室气体。
- 增强因素: 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3.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3.1 气温的变化
3.1.1 日变化
- 最高气温: 一般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
- 最低气温: 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
3.1.2 年变化
- 最高气温: 一般出现在夏至后一个月左右。
- 最低气温: 一般出现在冬至后一个月左右。
3.2 气温的分布
3.2.1 纬度分布
- 规律: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 原因: 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太阳辐射量减少。
3.2.2 海陆分布
- 规律: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 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热容不同)。
3.2.3 地形分布
- 海拔: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降低约0.6℃。
- 坡向: 向阳坡气温高于背阳坡。
3.2.4 洋流分布
- 暖流: 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多。
- 寒流: 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二、地球上的水
1. 水循环
1.1 水循环的类型
1.1.1 海陆间循环
- 过程: 海洋蒸发→大气输送→陆地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海洋。
- 意义: 是全球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1.1.2 海上内循环
- 过程: 海洋蒸发→海洋降水。
- 意义: 维持海洋盐度平衡。
1.1.3 陆地内循环
- 过程: 陆地蒸发→陆地降水。
- 意义: 调节陆地水分平衡。
1.2 水循环的意义
-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 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 塑造地表形态。
- 影响气候变化。
- 影响生物分布。
2. 全球气候变化
2.1 全球气候变暖
2.1.1 原因
- 自然原因: 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等。
- 人为原因: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燃烧化石燃料、毁林等)。
2.1.2 影响
- 海平面上升: 淹没低地,威胁沿海城市。
-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洪涝、干旱、热浪等。
- 生态系统改变: 生物分布范围变化,物种灭绝。
- 农业生产受影响: 作物产量降低。
2.2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植树造林。
- 适应气候变化: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调整农业结构。
- 国际合作: 制定国际公约,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3. 大气的运动
3.1 大气环流
3.1.1 形成原因
- 根本原因: 地球表面受热不均。
- 直接原因: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移动。
3.1.2 主要气压带和风带
- 赤道低气压带: 受热上升,多上升气流,降水丰富。
- 副热带高气压带: 空气下沉,多晴朗天气,形成荒漠。
- 副极地低气压带: 冷暖气流交汇,多锋面天气。
- 极地高气压带: 寒冷干燥,多下沉气流。
- 信风带: 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
- 西风带: 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 极地东风带: 由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3.1.3 大气环流的影响
- 影响全球气候分布。
- 影响洋流分布。
- 影响天气变化。
- 影响农业生产。
3.2 季风环流
3.2.1 成因
3.2.2 类型
- 东亚季风: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
- 南亚季风: 夏季西南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冬季东北季风干燥少雨。
3.2.3 季风的影响
- 影响降水的季节分配。
- 影响农业生产。
- 易引发旱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