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中必修一思维导图

《地理高中必修一思维导图》

一、 地理概况

1.1 地理学的定义与内容

  • 定义: 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科学。
  • 主要内容:
    • 自然地理: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规律。
    • 人文地理: 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
    • 区域地理: 研究特定区域的地理特征、区域发展及人地关系。

1.2 地理学的学习方法

  • 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生活经验和实地观察理解地理知识。
  • 图文结合: 运用地图、图片等多种形式理解地理现象和过程。
  • 比较分析: 对比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
  • 联系与综合: 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分析复杂的地理问题。
  • 关注时事: 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分析其地理背景和影响。

二、 宇宙中的地球

2.1 地球的宇宙环境

  • 天体系统:
    • 总星系: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 银河系: 太阳系所属的星系。
    • 太阳系: 太阳及围绕其运行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 地球的特殊性:
    • 适宜的温度: 距离太阳远近适中。
    • 液态水: 适宜的温度和大气层保证了液态水的存在。
    • 大气: 适宜的大气厚度和成分,保证了生物的生存。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耀斑: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 黑子: 影响气候变化。
    • 太阳风: 产生极光。

2.2 地球的运动

  • 地球的自转:
    • 方向: 自西向东。
    • 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 地理意义:
      • 昼夜更替。
      • 地方时差异。
      •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 地球的公转:
    • 方向: 自西向东。
    • 周期: 恒星年(365.2422天)。
    • 地理意义:
      • 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
      • 四季更替。
      • 五带的划分(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 黄赤交角:
    • 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23°26')。
    • 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的根本原因。
  • 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 北半球:3月21日左右(春分日)—北回归线—6月22日左右(夏至日)—赤道—9月23日左右(秋分日)。
    • 南半球:9月23日左右(秋分日)—南回归线—12月22日左右(冬至日)—赤道—3月21日左右(春分日)。

2.3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 地壳:
    • 固体地球最外层。
    • 主要由岩石组成。
    • 厚度不均匀,大陆厚度大于海洋厚度。
  • 地幔:
    • 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
    • 主要由铁镁硅酸盐类岩石组成。
    • 上下地幔之间存在软流层。
  • 地核:
    • 位于地球中心。
    • 主要由铁镍组成。
    • 分为内核和外核。
  • 软流层:
    • 位于上地幔顶部。
    • 具有可塑性,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是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之一。

2.4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 大气圈:
    • 包围地球的气体层。
    • 主要成分:氮气、氧气。
    • 具有保温、削弱太阳辐射、传输热能等功能。
    • 大气圈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 水圈:
    • 由地球表面的各种水体组成。
    • 包括海洋、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 水循环:
      • 海陆间循环
      • 陆地内循环
      • 海洋内循环
  • 生物圈:
    • 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
    •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 生物圈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是区别于其他星球的重要特征。

三、 地表形态的塑造

3.1 内力作用

  • 定义: 发生在地球内部的能量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 主要类型:
    • 地壳运动:
      •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漂移、碰撞、张裂。
      • 褶皱山脉的形成:水平挤压导致地层弯曲变形。
      • 断层:岩层断裂错动。
    • 火山作用:
      • 火山喷发:岩浆、气体、固体碎屑喷出地表。
      • 火山地貌:火山锥、火山口、熔岩高原。
    • 地震:
      • 地震成因: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
      • 地震波:纵波、横波、面波。
      • 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2 外力作用

  • 定义: 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能量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 主要类型:
    • 风化作用: 岩石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 侵蚀作用: 流水、风、冰川等对地表的破坏作用。
    • 搬运作用: 侵蚀产物被流水、风、冰川等搬运到他处。
    • 沉积作用: 搬运的物质在特定地点沉积下来。
    • 固结成岩作用: 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成岩石。
  •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形成各种地貌:河流地貌、风蚀地貌、冰川地貌等。
    • 改变地表物质组成。
    • 影响地表过程。

3.3 地表形态发育的影响因素

  • 内力作用: 决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 外力作用: 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塑造地表形态。
  • 气候: 影响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强度和类型。
  • 生物: 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影响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
  • 人类活动: 影响地表形态的演变,有时会加速或减缓自然过程。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小学英语语法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