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必修三思维导图》

一、人口的变化

1. 人口的数量变化

1.1. 自然增长

1.1.1. 影响因素
1.1.1.1. 出生率
1.1.1.2. 死亡率
1.1.1.3. 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念、宗教信仰、战争、自然灾害、政策
1.1.2. 自然增长率计算
1.1.2.1.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

1.2. 人口增长模式

1.2.1. 类型
1.2.1.1.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2.1.2.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1.2.1.3. 过渡型:出生率下降,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下降
1.2.1.4.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甚至负增长
1.2.2. 转变过程
1.2.2.1. 原始型 -> 传统型 -> 过渡型 -> 现代型
1.2.3.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特点
1.2.3.1.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人口老龄化严重
1.2.3.2.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人口年轻化,人口压力大

2. 人口的空间变化

2.1. 人口迁移

2.1.1. 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永久性或长期性居住地的变更
2.1.2. 分类
2.1.2.1. 按迁移方向:国内迁移、国际迁移
2.1.2.2. 按迁移范围:乡村 -> 城市,城市 -> 城市,城市 -> 乡村,乡村 -> 乡村
2.1.2.3. 按迁移性质:自愿迁移、被迫迁移
2.1.3. 影响因素
2.1.3.1.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2.1.3.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收入水平
2.1.3.3. 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文化因素、家庭因素
2.1.4. 影响
2.1.4.1. 对迁出地:减轻人口压力,增加劳务收入,但人才流失
2.1.4.2. 对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增加环境压力和社会负担

2.2. 人口流动

2.2.1. 概念: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并不变更户籍的行为
2.2.2. 原因:经济发展、城乡差距、就业机会
2.2.3. 特点:流动性强,时间短
2.2.4. 影响: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问题

3. 人口合理容量

3.1. 概念:一个地区所能持续支持的最大人口数量

3.2. 影响因素:资源状况、环境承载力、科技发展水平、消费水平

3.3. 人口容量的估计

3.3.1. 影响环境承载力主要因素:资源、环境、科技

3.4. 人口问题

3.4.1. 人口过多的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就业困难、贫困加剧
3.4.2. 人口过少的问题:劳动力不足、经济活力下降、国防力量减弱、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3.5. 人口政策

3.5.1. 中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

二、城市化

1. 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1.1. 城市化的含义: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发展

1.2.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

1.3. 城市化的过程:乡村 -> 城镇 -> 城市

1.4. 城市化的特点:加速化、阶段性、区域性

1.5. 影响因素

1.5.1. 工业化
1.5.2. 经济发展
1.5.3. 政策导向
1.5.4. 科技进步

2. 城市化的影响

2.1. 对经济的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

2.2. 对社会的影响:改变生活方式,提高文化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2.3. 对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态破坏

3. 城市化与地理环境

3.1. 城市选址

3.1.1.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3.1.2.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资源、政治、军事

3.2. 城市地域结构

3.2.1. 城市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3.2.2. 城市内部交通:道路、铁路、地铁、公交
3.2.3. 城市化对农业的影响:占用耕地,影响农业生产

4. 城市问题与对策

4.1. 城市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

4.2. 城市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贫富差距、犯罪率上升

4.3. 解决城市问题的对策

4.3.1. 发展公共交通
4.3.2. 改善住房条件
4.3.3. 加强环境治理
4.3.4. 发展绿色产业
4.3.5. 建设智慧城市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1.1. 区域的定义:具有一定地理范围和共同特征的地区

1.2. 区域差异的类型:自然环境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社会文化差异

1.3. 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政策因素

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2.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

2.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3.1. 循环经济

3.2. 生态农业

3.3. 清洁生产

3.4. 城乡统筹

4. 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4.1.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转型,多元化发展,环境保护

4.2. 农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乡村旅游

4.3. 工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升级,节能减排,循环利用

4.4. 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交通,智能建筑,生态社区

5. 区域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5.1. 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5.2. 区域合作的模式: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环境保护合作

5.3. 区域合作的案例:欧盟、东盟、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

四、资源、环境与发展

1. 资源

1.1. 资源的分类

1.1.1. 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水、森林、生物)、非可再生资源(矿产、石油、天然气)
1.1.2. 人文资源:科技、文化、教育、人力

1.2. 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2.1. 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破坏
1.2.2. 浪费严重:利用率低、污染严重
1.2.3. 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地区差异

1.3.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3.1. 提高资源利用率
1.3.2. 发展循环经济
1.3.3. 加强资源管理
1.3.4. 推广清洁能源

2. 环境

2.1. 环境问题的分类

2.1.1.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1.2. 生态破坏:森林砍伐、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
2.1.3. 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

2.2. 环境问题的成因

2.2.1. 人口增长
2.2.2. 经济发展
2.2.3. 技术进步
2.2.4. 消费模式
2.2.5. 政策不力

2.3. 环境保护的措施

2.3.1. 减少污染排放
2.3.2. 保护生态环境
2.3.3. 推广清洁能源
2.3.4. 提高公众意识
2.3.5. 加强国际合作

3. 发展

3.1. 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发展是目的,资源环境是基础

3.2. 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核心

3.3.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3.1. 转变发展模式
3.3.2. 促进技术创新
3.3.3. 加强环境治理
3.3.4. 倡导绿色生活
3.3.5. 完善政策法规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初中二次函数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