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思维导图高清》
一、产业地域联系与地域联系形成
1. 产业集聚
1.1 概念
- 特定产业在某一地区集中分布,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现象。
1.2 形成原因
- 自然因素:
- 适宜的气候条件 (如法国葡萄酒)
- 丰富的矿产资源 (如德国鲁尔区煤铁资源)
- 便利的水运条件 (如沿海港口城市)
- 社会经济因素:
- 劳动力资源 (如珠三角地区的电子制造业)
- 技术积累 (如美国硅谷的信息技术产业)
- 市场需求 (如靠近消费市场的食品加工业)
- 政策支持 (如经济特区)
- 基础设施完善 (如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网络)
- 集聚效应:
- 降低生产成本 (原材料集中供应,劳动力共享)
- 促进技术创新 (信息交流,人才集聚)
- 扩大市场份额 (品牌效应,声誉提升)
1.3 影响
- 积极影响:
-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 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 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 形成区域特色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
- 消极影响:
- 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
-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 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
- 可能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
2. 产业转移
2.1 概念
- 企业或产业从原产地迁移到新的地区,以追求更高的利润或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2.2 转移类型
- 国际产业转移: 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 国内产业转移: 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2.3 转移原因
- 发达国家/地区:
- 生产成本上升 (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
- 环境污染严重,环保要求提高
- 市场趋于饱和,增长空间有限
- 发展中国家/地区:
- 劳动力成本低廉
- 资源丰富
- 市场潜力巨大
- 政策支持,投资环境改善
2.4 影响
- 对发达国家/地区:
- 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 缓解环境压力,改善生态环境
- 可能导致就业岗位流失
- 对发展中国家/地区:
-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 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 可能加剧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 可能沦为发达国家的加工基地,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3. 产业地域联系的形成
3.1 原料指向型工业
- 靠近原料产地分布 (如制糖厂,水泥厂)
- 特点:原料易腐烂或运输成本高
- 例子:甘蔗制糖厂靠近甘蔗种植区
3.2 市场指向型工业
- 靠近消费市场分布 (如啤酒厂,乳品厂)
- 特点:产品易腐烂或运输成本高
- 例子:面包厂靠近城市居民区
3.3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 靠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分布 (如服装厂,电子组装厂)
- 特点: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较大
- 例子:珠三角地区的电子制造业
3.4 技术指向型工业
- 靠近科研机构或技术人才集聚区分布 (如高新技术产业)
- 特点:对技术水平要求高
- 例子:美国硅谷的集成电路产业
3.5 交通指向型工业
- 靠近交通枢纽或便利的交通线路分布 (如港口,火车站)
- 特点:产品需要大量运输
- 例子:沿海地区的石化工业
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与发展
1. 城市地域空间结构
1.1 功能分区
- 居住区: 居民居住的区域,包括高档住宅区、普通住宅区、棚户区等。
- 商业区: 集中了大量的商店、餐厅、娱乐场所等,是城市的消费中心。
- 工业区: 集中了大量的工厂和企业,是城市的生产中心。
- 行政区: 政府机关所在地,是城市的管理中心。
- 文教区: 集中了大量的学校、科研机构、文化设施等,是城市的文化中心。
1.2 空间结构模式
- 同心圆模式: 从市中心向外依次分布商业区、工业区、低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
- 扇形模式: 各功能区沿主要交通干线向外延伸,形成扇形分布。
- 多核心模式: 城市由多个独立的中心组成,每个中心都有不同的功能。
1.3 影响因素
- 历史因素: 城市的历史发展轨迹对城市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
-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
- 社会因素: 人口规模、文化习俗、社会制度等对城市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
- 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
- 政策因素: 城市规划和政策对城市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
2. 城市化
2.1 概念
-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增强的过程。
2.2 特征
- 城市人口比例增加
- 城市规模扩大
- 城市功能增强
- 城市生活方式普及
2.3 影响
- 积极影响:
-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效率
- 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活质量
- 促进文化交流,丰富社会生活
- 消极影响:
-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
- 社会问题,犯罪率上升
- 农村劳动力流失,农业发展受阻
2.4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
- 城市化速度过快,超过经济发展水平
-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造成就业压力
-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不足
- 贫民窟蔓延,社会问题突出
3. 城市可持续发展
3.1 目标
-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2 措施
- 控制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 发展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 加强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
- 改善住房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 促进就业,保障社会公平
三、农业地域类型
1. 农业地域类型
1.1 商品谷物农业
- 分布: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的温带草原地区
- 特点: 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生产专业化,商品率高
- 影响: 易导致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
1.2 混合农业
- 分布: 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达地区
- 特点: 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的综合利用
- 影响: 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1.3 水稻种植业
- 分布: 亚洲季风区
- 特点: 小农经营,精耕细作,水利工程发达
- 影响: 养活了大量人口,但也存在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
1.4 地中海农业
- 分布: 地中海沿岸地区
- 特点: 以种植耐旱的果树和蔬菜为主,如葡萄、橄榄、柑橘等
- 影响: 适应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但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2. 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
2.1 自然因素
- 气候:光照、热量、降水
- 地形:平原、山地
- 土壤:肥力、质地
- 水源:灌溉条件
2.2 社会经济因素
- 市场需求:决定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
- 交通运输:影响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 科技水平: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
- 政策支持:影响农业的发展方向
3. 农业可持续发展
3.1 目标
- 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3.2 措施
- 保护耕地资源,防止土地退化
- 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
-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 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利用资源
- 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