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科学思维导图》
一、工具和测量
1. 常用工具及其用途
- 刻度尺 (Ruler):
- 用途:测量物体的长度。
- 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 换算关系: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 使用方法:放平、对齐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视线垂直、读数并估读。
- 天平 (Balance):
- 用途:测量物体的质量。
- 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
- 换算关系:1kg=1000g, 1g=1000mg。
- 使用方法:水平放置、调零(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左物右码、用镊子夹取砝码(从大到小)、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读数(砝码总质量 + 游码示数)。
- 量筒/量杯 (Measuring Cylinder/Beaker):
- 用途:测量液体的体积,或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 单位:立方米(m³)、立方分米(dm³)/升(L)、立方厘米(cm³)/毫升(mL)。
- 换算关系:1m³=1000dm³, 1dm³=1000cm³, 1L=1dm³, 1mL=1cm³, 1L=1000mL。
- 使用方法:放平、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或凸液面最高处)相平、读数。
- 排水法测固体体积:V_固 = V_总 - V_液。
- 停表/秒表 (Stopwatch):
- 用途:测量时间。
- 单位:时(h)、分(min)、秒(s)。
-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 使用方法:认识大小表盘、启动、停止、归零。
- 温度计 (Thermometer):
- 用途:测量温度。
- 单位:摄氏度(°C)。
- 结构:玻璃泡、毛细管、刻度、液柱(常用酒精或水银)。
- 使用方法:选择合适量程、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且不接触容器底壁、待示数稳定后读数、视线与液柱顶端相平。体温计特殊性(量程、精度、可离开人体读数)。
2. 测量的意义与误差
- 意义:科学研究和生活实践的基础,使描述更精确。
- 误差 (Error):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只能减小。
-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使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 错误 (Mistake): 由于不遵守操作规则或读数粗心造成的,可以避免。
二、运动和力
1.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 (Mechanical Motion): 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 参照物 (Reference Frame): 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所选作标准的物体。参照物选择不同,运动状态描述可能不同(运动的相对性)。通常选择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 运动状态: 静止 (Still) 或 运动 (Moving)。
- 速度 (Speed):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v = s / t)。
- 单位:米/秒 (m/s),千米/时 (km/h)。换算:1 m/s = 3.6 km/h。
-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直线运动。
-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常用平均速度描述。
2. 力 (Force)
- 定义: 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等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效果:
- 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
-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 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单位: 牛顿 (Newton),简称牛 (N)。
- 测量工具: 弹簧测力计 (Spring Dynamometer)。
-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 使用方法:检查指针是否指零、明确量程和分度值、沿弹簧轴线方向施力、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 效果:
3. 常见的力
- 重力 (Gravity):
- 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施力物体:地球。
- 方向:竖直向下。
- 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 = mg, g ≈ 9.8 N/kg)。
- 重心 (Center of Gravity):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
- 摩擦力 (Friction):
-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趋势)的力。
- 影响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
- 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如:鞋底花纹、轮胎纹路)。
- 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加润滑油)、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分离(气垫)。
- 弹力 (Elastic Force):
- 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 产生条件:物体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 方向: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 弹性与塑性:物体形变后能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弹性;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塑性。
- 弹性限度:物体能保持弹性的最大形变范围。
三、光
1. 光源与光的传播
- 光源 (Light Source):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 自然光源:太阳、恒星、萤火虫等。
- 人造光源:点亮的电灯、燃烧的蜡烛等。
- 月亮不是光源,它反射太阳光。
- 光的直线传播 (Rectilinear Propagation of Light):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现象: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激光准直。
- 应用:排队看齐、射击瞄准。
- 光速 (Speed of Light):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约为 3 × 10⁸ m/s。在空气中速度略小,在水、玻璃等介质中速度更小。
2. 光的反射 (Reflection)
- 定义: 光射到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的现象。
- 反射定律:
-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r = ∠i)。
- 光路是可逆的。
- 类型:
- 镜面反射 (Specular Reflection): 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反射光线仍平行。成像清晰(如:平面镜成像)。
- 漫反射 (Diffuse Reflection): 平行光线射到粗糙表面,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能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
- 平面镜成像 (Image Formation by Plane Mirror):
- 性质:正立、等大、虚像。
- 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像距 = 物距,连线垂直于镜面)。
- 应用:梳妆镜、潜望镜、牙医镜。
- 反射定律:
3. 光的折射 (Refraction)
- 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 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
-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r < ∠i)。
- 当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
- 光路是可逆的(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现象: 水中筷子变弯、池底变浅、海市蜃楼。
- 透镜 (Lens): 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
- 凸透镜 (Convex Lens): 中间厚边缘薄,对光有会聚作用。应用:放大镜、照相机镜头、投影仪镜头、老花镜。
- 凹透镜 (Concave Lens): 中间薄边缘厚,对光有发散作用。应用:近视镜。
- 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
4. 光的色散与颜色
- 光的色散 (Dispersion of Light): 白光(如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说明白光是复色光。
- 物体的颜色:
-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 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混合可得各种颜色,等比例混合为白色(加色混合)。
- 颜料的三原色: 品红(红)、黄、青(蓝)。混合可得各种颜色,等比例混合为黑色(减色混合)。
- 物体的颜色:
四、声音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产生 (Production):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 (Vibration) 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
- 传播 (Propagation):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Medium)。
- 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 真空不能传声(如:月球上听不到声音)。
- 声速 (Speed of Sound):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 规律:一般 V_固 > V_液 > V_气。
- 空气中的声速约为 340 m/s (15°C)。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 声波 (Sound Wave):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
2. 声音的特性 (Characteristics)
- 音调 (Pitch): 声音的高低。
- 决定因素: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Frequency)。
- 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 (Hz)。
- 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 人耳听觉范围:约 20 Hz ~ 20000 Hz。低于20Hz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为超声波。
- 响度 (Loudness): 声音的强弱(大小)。
- 决定因素:发声体振动的振幅 (Amplitude)。
-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 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 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 单位:分贝 (dB)。
- 音色 (Timbre/Quality): 声音的品质或特色。
- 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 作用:区分不同的发声体(如:分辨不同乐器、不同人的声音)。
3. 噪声及其控制
- 噪声 (Noise):
- 物理学角度:无规律、杂乱刺耳的声音。
- 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 危害: 影响睡眠和休息、损害听力、影响心血管系统等。
- 等级: 用分贝 (dB) 表示声音强弱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声音。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应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应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应超过50dB。
- 控制途径:
- 在声源处减弱(如:安装消声器)。
-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植树造林、设置隔音屏障、关窗)。
- 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捂耳朵)。
4. 声的应用
- 传递信息: 语言交流、声呐探测(利用超声波测距、定位)、B超(利用超声波成像)、听诊器。
- 传递能量: 超声波清洗、超声波碎石、声波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