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科学思维导图》
一、生物与环境
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1.1 环境影响生物
- 非生物因素:
- 阳光: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动物行为
- 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发育
- 水:生物生存的必需品,影响生物的形态和生理
- 空气:提供氧气,二氧化碳等,影响呼吸和光合作用
- 土壤: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支持
- 生物因素:
- 种内关系:合作、竞争
- 种间关系:捕食、寄生、共生、竞争
- 非生物因素:
- 1.2 生物影响环境
- 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 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
- 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 生物的排泄和分解:影响土壤肥力
- 蚯蚓的活动:改良土壤
- 1.3 生态系统
- 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和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 组成:
-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 生物成分:
- 生产者: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 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分解者:细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
- 营养级别:
-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植物)
- 第二营养级: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
- 第三营养级及以上:肉食动物
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 2.1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
- 书写:生产者 → 初级消费者 → 次级消费者…
- 起点:生产者
- 箭头指向:能量流动的方向,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 食物网: 由多条相互交错的食物链构成
- 复杂程度:生态系统越稳定,食物网越复杂
-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
- 2.2 能量流动
-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能量来源: 太阳能 (生产者固定)
- 传递效率: 10%-20%
- 意义: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2.3 物质循环
- 碳循环:
- 主要形式:二氧化碳
- 参与者: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费者(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
- 作用:维持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平衡
- 水循环:
- 主要过程:蒸发、降水、径流
- 作用:影响气候、地貌,维持生物圈的稳定
- 碳循环: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3.1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 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 基础: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 限度: 超过限度,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
- 3.2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正面影响: 保护措施、治理污染
- 负面影响:
- 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
- 资源过度开发:森林砍伐、过度放牧
- 外来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生态系统
- 生物多样性减少: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
二、地球与宇宙
1. 星空探秘
- 1.1 星座
- 定义: 人们为了便于认星,将天空中的一些亮星人为地分成群,并赋予它们神话故事
- 认识: 不同季节看到的星座不同,这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造成的
- 北斗七星: 位于大熊座,可以帮助寻找北极星
- 1.2 恒星
- 定义: 能够自身发光发热的球体,如太阳
- 特征: 质量巨大,密度高,温度高,寿命长
- 颜色: 表面温度越高,颜色越偏蓝白色;温度越低,颜色越偏红色
- 1.3 行星
- 定义: 围绕恒星运行的球体,自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
- 太阳系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记忆口诀: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近到远)
- 特征:
- 内行星:体积小,密度大,轨道靠近太阳,公转周期短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 外行星:体积大,密度小,轨道远离太阳,公转周期长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 太阳系
- 2.1 太阳
- 特征: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 能量来源: 核聚变反应
- 对地球的影响: 提供光和热,影响地球气候
- 2.2 行星和卫星
- 行星: 围绕太阳运行
- 卫星: 围绕行星运行,如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 小行星: 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 2.3 其他天体
- 彗星: 围绕太阳运行的冰冻小天体,靠近太阳时会形成彗尾
- 流星: 进入地球大气层并燃烧发光的小天体
- 陨石: 未完全燃烧,落到地面的流星
3. 宇宙
- 3.1 银河系
- 定义: 由数千亿颗恒星、气体、尘埃等组成的庞大星系
- 太阳系: 位于银河系的一条旋臂上
- 3.2 河外星系
- 定义: 类似于银河系的星系,数量众多
- 3.3 宇宙的结构
- 宇宙 → 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 太阳系 → 地球
三、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 物质的微观构成
- 1.1 分子、原子和离子
- 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 1.2 物质的构成
- 分子构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氧气
- 原子构成: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如铁、金刚石
- 离子构成: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如氯化钠
- 1.3 物质的聚集状态
- 固态: 分子间作用力强,分子排列紧密,有固定形状和体积
- 液态: 分子间作用力较弱,分子排列较松散,有固定体积,无固定形状
- 气态: 分子间作用力很弱,分子排列非常松散,无固定形状和体积
2.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2.1 物理性质
- 定义: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 种类: 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 2.2 化学性质
- 定义: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种类: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3. 物质的变化
- 3.1 物理变化
- 定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质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
- 例子: 水的三态变化、物质的溶解、形状改变等
- 3.2 化学变化
- 定义: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质的组成成分发生了改变
- 例子: 燃烧、生锈、酸碱中和等
- 化学反应的特征: 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 3.3 化学反应的类型
- 化合反应: 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
- 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
-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 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以上思维导图涵盖了七年级下册科学的主要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展开,有助于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