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一化学思维导图

《上海高一化学思维导图》

一、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1.1 物质的组成

  • 1.1.1 元素

    •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 表示方法:元素符号(如H, O, Na, Cl, Fe)
    • 在周期表中的地位:按原子序数排列
  • 1.1.2 原子

    • 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结构:原子核 (质子 + 中子) + 核外电子
      • 质子:带正电荷,决定元素种类
      • 中子:不带电荷,与质子共同构成原子核,影响相对原子质量
      • 电子:带负电荷,绕原子核高速运动,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 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对于电中性原子)
  • 1.1.3 分子

    • 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构成:由原子构成
    • 种类:
      • 单质分子:由同种元素原子构成 (如 O2, N2, H2, S8)
      • 化合物分子:由不同种元素原子构成 (如 H2O, CO2, NH3)
  • 1.1.4 离子

    • 概念: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形成:原子得失电子
      • 阳离子:失去电子,带正电荷 (如 Na+, Mg2+, Al3+)
      • 阴离子:得到电子,带负电荷 (如 Cl-, O2-, SO42-)
    •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如 NaCl, MgO, CaBr2)

1.2 物质的结构

  • 1.2.1 原子结构示意图

    • 表示方法:圆圈代表原子核,圈内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代表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 电子层排布规律:
      • 第一层最多容纳 2 个电子
      • 第二层最多容纳 8 个电子
      • 第三层最多容纳 18 个电子 (通常只考虑不超过8个电子)
      •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 (氢原子除外,最多2个)
      • 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18 个
    • 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通常小于 4,易失去电子
      •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通常大于 4,易得到电子
      •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8 (氦为 2),性质稳定
  • 1.2.2 元素周期表

    • 结构:
      • 周期:横行,周期数 = 电子层数
      • 族:纵列,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主族元素)
    • 规律:
      •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 用途:预测元素性质,指导科学研究
  • 1.2.3 化学键

    • 概念: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 种类:
      • 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 (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
      • 共价键: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的作用 (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
      • 金属键: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存在于金属单质中)
    • 形成条件:降低体系能量

1.3 物质的分类

  • 1.3.1 纯净物

    • 定义: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 分类:
      •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 O2, N2, Fe, Cu)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 H2O, NaCl, H2SO4)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 H2O, CO2, Fe2O3)
        •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 HCl, H2SO4, HNO3)
        •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 NaOH, KOH, Ca(OH)2)
        •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 (或铵根离子) 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 NaCl, CuSO4, NH4Cl)
  • 1.3.2 混合物

    •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
    • 种类:
      •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如盐水, 糖水, 空气)
      •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1~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 (如淀粉溶液, 氢氧化铁胶体)
      •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 (如泥水)
      •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 (如牛奶)

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2.1 物质的量

  • 2.1.1 摩尔 (mol)

    • 定义:含有 0.012kg 12C 所含原子数目微粒的粒子集体所含的微粒数目为 1 摩尔。
    • 符号:mol
    • 含义: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
  • 2.1.2 阿伏伽德罗常数 (NA)

    • 概念:1 mol 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目
    • 数值:约 6.02 × 1023 mol-1
  • 2.1.3 物质的量 (n)

    • 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 单位:mol
    • 计算公式:n = N / NA (N 为粒子数)
  • 2.1.4 摩尔质量 (M)

    • 定义:1 mol 物质的质量
    • 单位:g/mol
    • 数值: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 计算公式:M = m / n (m 为质量)
  • 2.1.5 气体摩尔体积 (Vm)

    • 定义:1 mol 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
    • 单位:L/mol
    • 标准状况 (STP):0℃ (273.15K),101.325 kPa
    • 标准状况下的 Vm:约 22.4 L/mol
    • 计算公式:Vm = V / n (V 为气体体积)
    • 适用条件:气体
  • 2.1.6 物质的量浓度 (c)

    •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浓度。
    • 单位:mol/L 或 mol·L-1
    • 计算公式:c = n / V (V 为溶液体积,单位为L)

2.2 实验基本操作

  • 2.2.1 仪器的使用

    • 量筒:量取液体体积,不能加热、不能溶解固体
    • 烧杯:溶解固体、配制溶液、加热液体
    • 烧瓶:用于加热、反应
    • 漏斗:过滤、转移液体
    • 玻璃棒:搅拌、引流、转移固体
    • 滴定管:精确滴定
    • 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 2.2.2 常见实验操作

    • 溶解:用烧杯和玻璃棒
    • 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使用漏斗和玻璃棒
    • 蒸发:从溶液中分离出固体,使用蒸发皿和酒精灯
    • 萃取:用溶剂将混合物中某成分溶解出来,使用分液漏斗
    •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使用分液漏斗
    • 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使用蒸馏装置
  • 2.2.3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 步骤:
      1. 计算: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2. 称量/量取:称量固体溶质或量取液体溶质
      3. 溶解:将溶质溶解在少量溶剂中
      4. 转移: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5. 洗涤: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6. 定容:加水至刻度线
      7. 摇匀:颠倒摇匀
    • 误差分析:分析操作对浓度的影响

三、氧化还原反应

3.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 3.1.1 氧化数

    • 定义:形式电荷,用于描述原子在化合物中的氧化程度
    • 规则:
      • 单质中元素的氧化数为 0
      • 化合物中,氧通常为 -2 价,氢通常为 +1 价 (少数情况例外)
      • 化合物中各元素氧化数代数和为 0
      • 离子中各元素氧化数代数和等于离子的电荷数
  • 3.1.2 氧化和还原

    • 氧化: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移),氧化数升高
    • 还原: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移),氧化数降低
  • 3.1.3 氧化剂和还原剂

    • 氧化剂: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移)的物质,氧化数降低
    • 还原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移)的物质,氧化数升高
    • 氧化剂被还原,还原剂被氧化

3.2 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和应用

  • 3.2.1 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 化合反应:部分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合反应
    • 分解反应:部分氧化还原反应是分解反应
    •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 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 3.2.2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 金属的冶炼
    • 能源的利用 (燃烧、电池)
    • 环境保护 (尾气处理)
    • 工业生产

3.3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 3.3.1 常见配平方法
    • 化合价升降法
    • 离子电子法
  • 3.3.2 配平步骤 (化合价升降法)
    1. 标变价:标出反应前后化合价变化的元素及其化合价
    2. 找变化:找出化合价升高总数和降低总数
    3. 求总数:求出化合价升高总数和降低总数的最小公倍数
    4. 定系数:根据最小公倍数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系数
    5. 平其他:根据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配平其他物质的系数
    6. 查缺漏:检查反应方程式是否配平,缺项是否补齐

四、钠、镁及其化合物

4.1 钠 (Na)

  • 4.1.1 物理性质

    • 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 4.1.2 化学性质

    • 活泼金属,易失去电子
    • 与氧气反应:
      • 常温:4Na + O2 = 2Na2O
      • 点燃:2Na + O2 = Na2O2
    • 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 与酸反应:2Na + 2HCl = 2NaCl + H2
  • 4.1.3 重要化合物

    • 氢氧化钠 (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强碱,易溶于水,具有腐蚀性
    • 碳酸钠 (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盐,易溶于水
    • 碳酸氢钠 (NaHCO3):俗称小苏打,盐,溶解度小于Na2CO3

4.2 镁 (Mg)

  • 4.2.1 物理性质

    • 银白色金属,质硬,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 4.2.2 化学性质

    • 活泼金属,易失去电子
    • 与氧气反应:2Mg + O2 = 2MgO
    • 与热水反应:Mg + 2H2O = Mg(OH)2 + H2
    • 与酸反应:Mg + 2HCl = MgCl2 + H2
  • 4.2.3 重要化合物

    • 氧化镁 (MgO):难溶于水,熔点高
    • 氢氧化镁 (Mg(OH)2):难溶于水,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 氯化镁 (MgCl2):易溶于水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昆虫记思维导图简易画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