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1思维导图》
一、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1.1 物质的组成
1.1.1 元素
-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分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 表示: 元素符号(如:H, O, Na, Cl, Fe)
- 存在形式: 游离态、化合态
1.1.2 分子
- 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 构成: 由原子构成
- 分类: 单质分子(如:H₂, O₂, N₂)、化合物分子(如:H₂O, CO₂, NaCl)
- 表示: 化学式 (如:H₂O, NaCl)
1.1.3 原子
- 定义: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 构成: 原子核 (质子+中子) + 核外电子
- 结构:
- 质子:带正电,决定元素种类
- 中子:不带电,影响原子质量
- 电子:带负电,决定化学性质
- 表示: 元素符号(体现原子种类)
1.1.4 离子
- 定义: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分类:
- 阳离子:带正电 (失去电子) (如:Na⁺, Mg²⁺, Al³⁺)
- 阴离子:带负电 (得到电子) (如:Cl⁻, O²⁻, SO₄²⁻)
- 形成: 原子得失电子
- 表示: 离子符号 (如:Na⁺, Cl⁻)
1.2 物质的结构
1.2.1 物质的聚集状态
- 固态: 分子间作用力强,分子排列紧密,有固定形状和体积
- 液态: 分子间作用力较强,分子排列较紧密,有固定体积但无固定形状
- 气态: 分子间作用力弱,分子排列疏松,无固定形状和体积
1.2.2 物质的微观构成
- 分子晶体: 分子间作用力结合,熔沸点低,硬度小 (如:冰、干冰)
- 原子晶体: 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熔沸点高,硬度大 (如:金刚石、二氧化硅)
- 离子晶体: 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熔沸点较高,硬度较大 (如:NaCl, MgO)
- 金属晶体: 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间通过金属键结合,导电性、导热性良好 (如:Fe, Cu, Al)
1.3 物质的分类
1.3.1 纯净物
- 定义: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 分类: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O₂, N₂, Fe)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H₂O, NaCl, CO₂)
1.3.2 混合物
- 定义: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
- 分类:
- 溶液:分散系,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溶剂中,均一、稳定 (如:盐水, 糖水)
- 胶体: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具有丁达尔效应 (如:Fe(OH)₃胶体, 淀粉胶体)
- 浊液: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不稳定,易产生沉淀 (如:泥水)
1.3.3 酸、碱、盐、氧化物
- 酸: 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 (H⁺) 的化合物 (如:HCl, H₂SO₄, HNO₃)
- 碱: 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OH⁻) 的化合物 (如:NaOH, KOH, Ca(OH)₂)
- 盐: 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 (或铵根离子) 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如:NaCl, CuSO₄, NH₄Cl)
-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CO₂, H₂O, Na₂O)
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2.1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2.1.1 摩尔 (mol)
- 定义: 含有0.012kg ¹²C 所含原子数目(约为 6.02×10²³ 个)的任何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目的物质的量
- 符号: mol
2.1.2 阿伏加德罗常数 (Nᴀ)
- 定义: 1mol 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
- 近似值: 6.02 × 10²³ mol⁻¹
2.1.3 物质的量 (n)
- 定义: 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一个物理量
- 符号: n
- 单位: mol
2.2 摩尔质量
2.2.1 摩尔质量 (M)
- 定义: 1 mol 物质的质量
- 符号: M
- 单位: g/mol
- 数值: 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2.3 气体摩尔体积
2.3.1 气体摩尔体积 (Vm)
- 定义: 1 mol 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
- 符号: Vm
- 单位: L/mol
- 标准状况下近似值: 22.4 L/mol
2.4 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2.4.1 物质的量浓度 (c)
- 定义: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质浓度的物理量
- 符号: c
- 单位: mol/L 或 mol·L⁻¹
- 计算公式: c = n/V (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2.4.2 溶液的配制
- 主要仪器: 容量瓶 (常用:100mL, 250mL, 500mL, 1000mL),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 步骤: 计算 → 称量 (或量取) → 溶解 (或稀释) → 转移 → 洗涤 → 定容 → 摇匀
- 注意事项:
- 容量瓶不能加热或用于溶解固体
- 定容时视线与刻度线水平
- 洗涤烧杯和玻璃棒的液体需转移到容量瓶中
三、氧化还原反应
3.1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3.1.1 氧化还原反应
- 定义: 有电子转移 (包括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的反应
- 本质: 电子的转移
3.1.2 氧化数
- 定义: 用以描述元素原子在化合物中形式电荷的数值
- 规则:
- 单质中,元素的氧化数为 0
- 化合物中,各元素氧化数代数和为 0
- 单原子离子中,元素的氧化数等于其所带的电荷数
- 常见元素氧化数:H通常为+1,O通常为-2,金属通常显正价
3.2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
3.2.1 氧化剂和还原剂
- 氧化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 (或电子对偏向) 的物质,氧化数降低
- 还原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 (或电子对偏离) 的物质,氧化数升高
3.2.2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后生成的产物
- 还原产物: 氧化剂被还原后生成的产物
3.3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3.3.1 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 依据: 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
3.3.2 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 氧化剂: O₂, Cl₂, KMnO₄, HNO₃, Fe³⁺
- 还原剂: H₂, C, CO, Al, Fe²⁺, 活泼金属 (Na, K, Mg, Al)
3.4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3.4.1 燃料的燃烧
- 原理: 燃料与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3.4.2 金属的冶炼
- 原理: 利用还原剂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
3.4.3 化学电源
- 原理: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这个思维导图涵盖了高一化学必修一的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