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科学第一章思维导图》
一、 科学是什么?
1.1 什么是科学?
1.1.1 定义:
- 科学是人们认识、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的活动。
- 科学也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体系,它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来探究自然界的规律。
- 科学的目标是发现真理,解释现象,并预测未来。
1.1.2 特点:
- 客观性: 科学的结论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不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 可验证性: 科学的结论必须经过实验或观察的验证,才能被认可。
- 逻辑性: 科学的结论必须符合逻辑,推理过程严谨。
- 发展性: 科学的知识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新的发现和新的技术的出现,科学的知识会不断更新和完善。
- 普遍性: 科学的规律适用于普遍情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2 科学探究
1.2.1 科学探究的过程:
- 提出问题: 发现自然现象中的疑问,明确探究的目标。问题必须明确、具体,并具有可探究性。
- 猜想与假设: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初步的猜测或假设。假设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并能够被实验或观察验证。
- 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材料、步骤和控制变量。实验方案必须严谨、可行,能够有效地验证假设。
- 收集证据: 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和信息。数据必须真实、可靠,并进行准确的记录。
- 分析论证: 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找出规律,验证假设。分析过程需要运用逻辑推理、数学计算等方法。
- 评估与交流: 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将探究成果与他人交流。评估需要客观、公正,交流需要清晰、准确。
1.2.2 科学探究的方法:
- 观察: 用感官或仪器直接观察自然现象,获取信息。观察需要细致、全面,并注意记录细节。
- 实验: 在控制条件下,人为地改变某些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 调查: 通过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信息。调查需要选取合适的样本,保证结果的代表性。
- 比较: 对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比较需要选择合适的标准,保证结果的客观性。
- 分类: 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事物或现象进行分类。分类需要选择合适的标准,保证结果的合理性。
1.3 科学态度
1.3.1 科学精神:
- 实事求是: 不弄虚作假,尊重客观事实。
- 严谨细致: 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一丝不苟。
- 质疑精神: 勇于质疑权威,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
- 合作精神: 乐于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 创新精神: 积极探索新的知识,勇于创新。
1.3.2 科学伦理:
- 保护环境: 科学研究要保护自然环境,避免造成破坏。
- 尊重生命: 科学研究要尊重生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 维护社会: 科学研究要服务于社会,促进人类的福祉。
二、 测量
2.1 长度的测量
2.1.1 长度的单位:
- 国际单位:米(m)
-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 单位换算:
- 1 km = 1000 m
- 1 m = 10 dm
- 1 dm = 10 cm
- 1 cm = 10 mm
- 1 mm = 1000 μm
- 1 μm = 1000 nm
2.1.2 测量工具:
- 刻度尺
- 卷尺
- 游标卡尺
- 螺旋测微器
2.1.3 测量方法:
- 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根据被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刻度尺,使其测量范围能够覆盖被测物体的长度。
- 正确放置刻度尺: 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 视线垂直于刻度尺: 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刻度尺的刻度线。
- 估读: 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 记录: 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明数值和单位。
2.1.4 减小误差的方法:
- 使用精确的测量工具
-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 改进测量方法
2.2 时间的测量
2.2.1 时间的单位:
- 国际单位:秒(s)
- 常用单位:分钟(min)、小时(h)
- 单位换算:
- 1 h = 60 min
- 1 min = 60 s
2.2.2 测量工具:
- 钟表
- 秒表
- 电子计时器
2.2.3 测量方法:
-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计时工具。
- 确保计时器正常工作。
- 计时开始和结束时,准确记录时间。
2.3 误差
2.3.1 定义:
-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3.2 来源:
- 测量工具的精确度
- 测量者的技术水平
- 环境因素的影响
2.3.3 减少误差的方法:
- 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 改进测量方法
- 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2.3.4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
- 错误是由于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
三、 物态及其变化 (初步)
3.1 物质的状态
3.1.1 物质的三种状态:
- 固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
- 液态: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确定的形状,容易流动。
- 气态: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容易压缩和扩散。
3.1.2 物态变化的定义:
-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3.2 物态变化
3.2.1 六种基本物态变化:
- 熔化: 固态变为液态 (吸热)
- 凝固: 液态变为固态 (放热)
- 汽化: 液态变为气态 (吸热)
- 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 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 液化: 气态变为液态 (放热)
- 升华: 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吸热)
- 凝华: 气态直接变为固态 (放热)
3.2.2 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
- 熔化、汽化、升华都需要吸收热量。
- 凝固、液化、凝华都需要放出热量。
3.2.3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举例:
- 冰的融化(熔化)
- 水的结冰(凝固)
- 水的沸腾(汽化)
- 水蒸气凝结成露珠(液化)
- 樟脑丸的消失(升华)
- 霜的形成(凝华)
3.3 温度计
3.3.1 常用温度计的原理
-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3.3.2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 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3.3.3 温度的单位
- 摄氏度(℃)
- 华氏度(℉)
- 开尔文(K)
3.3.4 常见的温度值
-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
- 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
- 人体的正常体温:37℃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