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科学第一章思维导图

科学是人们认识、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的活动。
科学也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体系,它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来探究自然界的规律。
科学的目标是发现真理,解释现象,并预测未来。
1.1.1 定义:
客观性: 科学的结论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不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可验证性: 科学的结论必须经过实验或观察的验证,才能被认可。
逻辑性: 科学的结论必须符合逻辑,推理过程严谨。
发展性: 科学的知识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新的发现和新的技术的出现,科学的知识会不断更新和完善。
普遍性: 科学的规律适用于普遍情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1.2 特点:
1.1 什么是科学?
提出问题: 发现自然现象中的疑问,明确探究的目标。问题必须明确、具体,并具有可探究性。
猜想与假设: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初步的猜测或假设。假设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并能够被实验或观察验证。
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材料、步骤和控制变量。实验方案必须严谨、可行,能够有效地验证假设。
收集证据: 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和信息。数据必须真实、可靠,并进行准确的记录。
分析论证: 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找出规律,验证假设。分析过程需要运用逻辑推理、数学计算等方法。
评估与交流: 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将探究成果与他人交流。评估需要客观、公正,交流需要清晰、准确。
1.2.1 科学探究的过程:
观察: 用感官或仪器直接观察自然现象,获取信息。观察需要细致、全面,并注意记录细节。
实验: 在控制条件下,人为地改变某些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调查: 通过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信息。调查需要选取合适的样本,保证结果的代表性。
比较: 对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比较需要选择合适的标准,保证结果的客观性。
分类: 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事物或现象进行分类。分类需要选择合适的标准,保证结果的合理性。
1.2.2 科学探究的方法:
1.2 科学探究
实事求是: 不弄虚作假,尊重客观事实。
严谨细致: 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一丝不苟。
质疑精神: 勇于质疑权威,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
合作精神: 乐于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创新精神: 积极探索新的知识,勇于创新。
1.3.1 科学精神:
保护环境: 科学研究要保护自然环境,避免造成破坏。
尊重生命: 科学研究要尊重生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维护社会: 科学研究要服务于社会,促进人类的福祉。
1.3.2 科学伦理:
1.3 科学态度
一、 科学是什么?
国际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 km = 1000 m
1 m = 10 dm
1 dm = 10 cm
1 cm = 10 mm
1 mm = 1000 μm
1 μm = 1000 nm
单位换算:
2.1.1 长度的单位:
刻度尺
卷尺
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
2.1.2 测量工具:
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根据被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刻度尺,使其测量范围能够覆盖被测物体的长度。
正确放置刻度尺: 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视线垂直于刻度尺: 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刻度尺的刻度线。
估读: 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 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明数值和单位。
2.1.3 测量方法:
使用精确的测量工具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改进测量方法
2.1.4 减小误差的方法:
2.1 长度的测量
国际单位:秒(s)
常用单位:分钟(min)、小时(h)
1 h = 60 min
1 min = 60 s
单位换算:
2.2.1 时间的单位:
钟表
秒表
电子计时器
2.2.2 测量工具: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计时工具。
确保计时器正常工作。
计时开始和结束时,准确记录时间。
2.2.3 测量方法:
2.2 时间的测量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3.1 定义:
测量工具的精确度
测量者的技术水平
环境因素的影响
2.3.2 来源:
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改进测量方法
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2.3.3 减少误差的方法: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
错误是由于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
2.3.4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2.3 误差
二、 测量
固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
液态: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确定的形状,容易流动。
气态: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容易压缩和扩散。
3.1.1 物质的三种状态: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3.1.2 物态变化的定义:
3.1 物质的状态
熔化: 固态变为液态 (吸热)
凝固: 液态变为固态 (放热)
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汽化: 液态变为气态 (吸热)
液化: 气态变为液态 (放热)
升华: 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吸热)
凝华: 气态直接变为固态 (放热)
3.2.1 六种基本物态变化:
熔化、汽化、升华都需要吸收热量。
凝固、液化、凝华都需要放出热量。
3.2.2 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
冰的融化(熔化)
水的结冰(凝固)
水的沸腾(汽化)
水蒸气凝结成露珠(液化)
樟脑丸的消失(升华)
霜的形成(凝华)
3.2.3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举例:
3.2 物态变化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3.3.1 常用温度计的原理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3.3.2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摄氏度(℃)
华氏度(℉)
开尔文(K)
3.3.3 温度的单位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
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
人体的正常体温:37℃ 左右
3.3.4 常见的温度值
3.3 温度计
三、 物态及其变化 (初步)
《七上科学第一章思维导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四年级一单元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