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思维导图》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原子结构
- 原子的构成
- 原子核: 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小,质量大,带正电
- 质子: 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决定元素种类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中子: 不带电,影响原子质量 (质量数 ≈ 质子数 + 中子数)
- 核素: 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原子。
-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 (例如: ¹H, ²H, ³H)。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有差异。
- 核外电子: 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质量极小,在核外空间高速运动
- 原子中: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离子中: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失去电子;阴离子: 得到电子)
- 原子核: 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小,质量大,带正电
- 核外电子排布
- 分层排布: 电子在不同能量的电子层(K, L, M, N...)上运动。
- 能量由低到高:K < L < M < N ...
- 最多容纳电子数:第n层最多容纳 2n² 个电子。
- 分亚层排布 (初步): 每个电子层又可分为不同的亚层 (s, p, d, f...)
- s亚层: 1个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
- p亚层: 3个轨道,最多容纳6个电子
- d亚层: 5个轨道,最多容纳10个电子
- f亚层: 7个轨道,最多容纳14个电子
- 排布规律:
- 能量最低原理: 电子优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轨道。
- 泡利不相容原理: 每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
- 洪特规则: 在等价轨道(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电子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 表示方法:
- 原子结构示意图: 直观表示电子层和每层电子数。
- 电子排布式: 如 Na: 1s²2s²2p⁶3s¹
- 价电子排布式: 只写出对化学性质起决定作用的最外层和次外层电子排布。
- 轨道表示式 (电子排布图): 用方框表示轨道,箭头表示电子及其自旋方向。
- 分层排布: 电子在不同能量的电子层(K, L, M, N...)上运动。
- 价电子: 原子最外层电子,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主族元素价电子数 = 最外层电子数 = 族序数。
- 原子的构成
-
元素周期表
- 发展简史:
- 门捷列夫: 发现元素周期律,并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按相对原子质量排列),预测了未知元素。
- 现代周期表: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
- 结构:
- 周期: 横行,共7个周期。周期序数 = 电子层数。
- 短周期: 第1、2、3周期
- 长周期: 第4、5、6、7周期 (第6、7周期包含镧系和锕系)
- 族: 纵行,共18列。
- 主族 (A族): ⅠA ~ ⅦA (7个),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 副族 (B族): ⅢB ~ ⅦB, Ⅷ族 (共8列), ⅠB, ⅡB (共7个)。主要为过渡金属。
- 0族: 稀有气体元素 (ⅧA族)。
- 镧系、锕系: 单独列出。
- 区: 根据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亚层划分。
- s区: ⅠA, ⅡA族
- p区: ⅢA ~ ⅦA, 0族
- d区: 副族 (除ⅠB, ⅡB外) 和 Ⅷ族
- f区: 镧系和锕系
- ds区: ⅠB, ⅡB族
- 周期: 横行,共7个周期。周期序数 = 电子层数。
-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由原子序数或核外电子排布确定 (周期数 = 电子层数;主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 发展简史:
二、元素周期律
-
定义: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
实质: 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
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 原子半径:
- 同周期: 从左到右,核电荷数递增,核对外层电子吸引力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稀有气体除外)。
- 同主族: 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 离子半径:
- 同种元素: 阳离子半径 < 原子半径 < 阴离子半径。
-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如 O²⁻ > F⁻ > Na⁺ > Mg²⁺ > Al³⁺)。
- 化合价:
- 最高正价: 通常等于主族序数 (O、F除外)。
- 最低负价: 通常等于主族序数 - 8 (金属元素通常无负价)。
- 同周期: 从左到右,最高正价递增 (ⅠA~ⅦA),最低负价绝对值递减 (ⅣA~ⅦA)。
- 同主族: 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通常相同。
-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 金属性: 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
- 同周期: 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 同主族: 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
- 判断依据:
-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 电化学中的标准电极电势。
- 非金属性: 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
- 同周期: 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 同主族: 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 判断依据:
- 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及氢化物的稳定性 (越易化合,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 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如 Cl₂ + 2Br⁻ = 2Cl⁻ + Br₂)。
- 金属性: 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
- 电离能 (第一电离能): 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成为气态阳离子所需的最低能量。衡量原子失电子难易程度。
- 同周期: 从左到右,总体呈增大趋势 (ⅡA、ⅤA族出现反常)。
- 同主族: 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 电离能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电子,金属性越强。
- 电负性: 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的能力。衡量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的相对大小。
- 同周期: 从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
- 同主族: 从上到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 电负性越大,原子吸引电子能力越强,非金属性越强。F的电负性最大(4.0)。
- 原子半径:
-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 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其物理、化学性质。
- 指导新材料的研制: 在过渡元素、半金属等区域寻找催化剂、半导体、耐高温合金等。
- 解释化学现象: 用周期律解释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三、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
化学键: 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原子结合成分子或晶体。
- 离子键:
- 形成: 活泼金属原子与活泼非金属原子之间通过电子得失形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引力结合。
- 本质: 静电作用力。
- 特征: 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 形成条件: 通常由电负性差异很大 (Δχ > 1.7) 的元素形成。
- 存在: 离子化合物中 (如 NaCl, K₂O, MgCl₂)。
- 离子化合物: 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通常熔沸点高、硬度大、熔融态或水溶液能导电。
- 共价键:
- 形成: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 本质: 原子轨道重叠,高概率出现在核间的电子与两个原子核之间的电性作用。
- 特征: 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 类型:
- 按共用电子对数目: 单键(-)、双键(=)、三键(≡)。
- 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
- 非极性共价键: 同种非金属原子间形成,共用电子对不偏移 (如 H₂, Cl₂, O₂)。
- 极性共价键: 不同种非金属原子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偏向电负性较强的原子 (如 HCl, H₂O)。
- 形成条件: 通常由电负性差异较小或相同的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 (Δχ < 1.7)。
- 存在: 共价化合物和某些离子化合物的酸根或铵根中 (如 H₂O, CO₂, NH₃, SO₄²⁻, NH₄⁺)。
- 共价化合物: 分子内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
- 分子: 由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粒子。
- 键参数: 描述共价键性质的物理量。
- 键长: 成键原子核间的平均距离。键长越短,通常键越稳定。
- 键能: 气态分子中断裂1mol化学键所需的能量。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牢固,分子越稳定。
- 键角: 分子中相邻化学键之间的夹角。决定分子的空间构型。
- 离子键:
-
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 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 存在于分子之间的微弱作用力。
- 特点: 比化学键弱得多,无方向性和饱和性,影响物质的熔沸点、溶解度等物理性质。
- 影响因素: 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通常越大;分子极性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
- 氢键:
- 形成: 与强电负性原子 (F, O, N) 相连的氢原子与另一个分子中电负性强、半径小的原子 (F, O, N) 之间的特殊分子间作用力。
- 表示: X—H…Y (X, Y为F, O, N)
- 特点: 比范德华力强,比化学键弱;具有方向性和一定的饱和性。
- 影响: 使含有氢键的物质熔沸点异常升高 (如 H₂O > H₂S, HF > HCl, NH₃ > PH₃);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密度 (水结冰体积膨胀) 等。
- 存在: 水、氨、氢氟酸、乙醇、蛋白质、DNA等分子之间或分子内。
- 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 存在于分子之间的微弱作用力。
-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 核心思想: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Position) → 决定原子的结构 (Structure) (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等) → 决定元素的性质 (Property) (金属性/非金属性、化合价、化学键类型等) → 决定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 实例:
- 碱金属 (ⅠA): 从上到下,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增强,金属性增强,单质熔沸点降低,与水反应更剧烈,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增强。
- 卤素 (ⅦA): 从上到下,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得电子能力减弱,非金属性减弱,单质熔沸点升高 (状态 F₂/Cl₂气→Br₂液→I₂固),氢化物稳定性减弱,对应氢化物的酸性增强 (HF弱酸,HCl, HBr, HI强酸)。
- 结构决定性质:
- 构成微粒: 原子、离子、分子。
- 微粒间作用力: 化学键 (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
- 不同结构类型物质的性质差异:
- 离子晶体: 离子键连接,熔沸点高,硬度大,熔融或水溶液导电 (如 NaCl)。
- 分子晶体: 分子间作用力连接,熔沸点低,硬度小,多数不导电 (如 干冰 CO₂, I₂)。含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相对较高。
- 原子晶体: 共价键连接成空间网状结构,熔沸点极高,硬度极大,一般不导电 (如 金刚石 C, 石英 SiO₂)。
- 金属晶体: 金属键连接,具有光泽,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 (如 Na, Fe, Cu)。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