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第二章思维导图》
一、 人口数量变化
1. 人口的自然增长
- 概念: 一定时期内,一个区域人口出生与死亡相互抵消后,人口自然增加的数量或比率。
- 决定因素:
- 出生率 (Birth Rate): 年内出生人数 / 年平均人口数 * 1000‰
- 死亡率 (Death Rate): 年内死亡人数 / 年平均人口数 * 1000‰
- 自然增长率 (Natural Growth Rate):
- 计算: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
- 影响因素:
- 生物学规律: 人类自身的繁衍能力。
- 社会因素 (根本):
- 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生活水平、养育成本、生育意愿 (最主要因素)。
- 文化教育水平: 影响生育观念、避孕知识普及。
- 医疗卫生条件: 影响出生率(婴儿存活率)和死亡率。
- 生育政策: 国家或地区的调控措施(如中国的计划生育、鼓励生育政策)。
- 战争、自然灾害: 短期内导致死亡率急剧上升。
- 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影响生育观念和行为。
- 世界人口增长:
- 历史轨迹: 长期缓慢 -> 产业革命后加速 -> 二战后"爆炸式"增长 -> 近几十年趋缓。
- 空间差异:
- 发展中国家: 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快,面临人口压力。
- 发达国家: 自然增长率较低,甚至负增长,面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
2.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 概念: 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规律。
- 类型 (阶段):
- 原始型 ("高-高-低"模式):
- 特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 原因: 生产力低下,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能力差。
- 分布: 极少数原始部落。
- 传统型 ("高-低-高"模式):
- 特点: 高出生率、死亡率迅速下降、高自然增长率 (人口急剧增长)。
- 原因: 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进步,食物供应改善。
- 分布: 多数发展中国家 (如非洲部分国家)。
- 细分: 增长加速阶段 和 增长趋缓阶段。
- 现代型 ("低-低-低"模式):
- 特点: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缓慢、零增长或负增长)。
- 原因: 经济高度发达,社会保障完善,生育观念改变 (少生优生)。
- 分布: 多数发达国家 (如欧洲、北美、日本),部分发展中国家 (如中国、韩国、新加坡)。
- 原始型 ("高-高-低"模式):
- 转变过程: 原始型 -> 传统型 -> 现代型 (由死亡率先下降,后出生率下降驱动)。
- 影响因素: 生产力发展 (根本)、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医疗卫生等。
二、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迁移)
1. 概念与分类
- 概念: 人口在空间上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现象。
- 关键要素: 空间位移、时间限度 (通常一年以上)、居住地变更。
- 区别: 人口流动 (短期、非定居性)。
- 分类:
- 按地理范围:
- 国际人口迁移: 跨越国界的迁移。
- 国内人口迁移: 在一国范围内的迁移 (如省际、县际)。
- 按迁移方向 (国内):
- 农村 -> 城市: 最主要形式,与城市化密切相关。
- 城市 -> 农村 (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期阶段出现。
- 城市 -> 城市: 不同规模城市间流动。
- 农村 -> 农村: 较少见。
- 按迁移原因: 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其他 (婚姻、投亲等)。
- 按自愿性: 自愿迁移、被迫迁移。
- 按地理范围:
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推拉理论")
- 推力因素 (Push Factors): 促使人们离开原居住地的不利因素。
- 经济落后、贫困、失业。
- 政治迫害、战争动乱。
- 社会歧视、宗教冲突。
- 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恶化。
- 资源枯竭。
- 拉力因素 (Pull Factors): 吸引人们迁往新居住地的有利因素。
- 经济发达、高收入、就业机会多。
- 政治稳定、社会安定。
- 良好的教育、医疗条件。
- 优美的自然环境、宜人的气候。
- 宽松的政策 (如户籍、移民政策)。
- 与亲友团聚。
- 中间障碍因素 (Intervening Obstacles): 阻碍迁移的因素。
- 距离: 迁移成本、时间。
- 交通: 可达性、便利性。
- 成本: 经济成本、心理成本。
- 政策: 户籍制度、移民法规限制。
- 信息: 对迁入地了解程度。
- 个人因素: 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迁移意愿等。
3. 人口迁移的影响
- 对迁出地:
- 有利:
- 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减轻人口压力。
- 增加经济收入 (侨汇)。
- 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
- 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 不利:
- 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 可能导致"老龄化"加剧 (青壮年迁出)。
- 产生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 有利:
- 对迁入地:
- 有利:
-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弥补劳动力不足。
- 引进人才和技术。
-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 推动城市化进程。
-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 不利:
- 加剧就业竞争。
- 增加公共设施负担 (交通、住房、教育、医疗)。
- 加剧环境压力 (污染、资源消耗)。
- 可能带来社会管理问题 (治安、文化冲突)。
- 有利:
- 对迁移者个人: 可能改善经济状况、获得更好发展机会,但也面临融入新环境的挑战。
4. 不同时期、地区的迁移特点
- 国际迁移:
- 二战前: 旧大陆 -> 新大陆 (欧 -> 美、澳),殖民扩张,黑奴贸易。
- 二战后: 发展中国家 -> 发达国家 (劳务输出、技术移民),政治难民,地区冲突。
- 国内迁移 (以中国为例):
- 古代: 战乱、垦荒导致由北向南、由中原向边疆迁移。
- 新中国成立初期: 计划经济体制下,有组织、有计划的迁移 (支边、垦荒)。
- 改革开放后: 自发性迁移为主,规模扩大,流向改变。
- 主要方向: 农村 -> 城市;内地 -> 沿海;经济欠发达区 -> 经济发达区 ("孔雀东南飞")。
- 主要目的: 务工、经商。
- 特点: 流量大,流动人口为主 (非定居性增强)。
- 新世纪: 中西部吸引力增强,出现部分回流现象。
三、 人口的合理容量 (选学或补充内容)
1. 相关概念
- 环境承载力: 特定区域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下,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警戒值)
- 人口合理容量: 在有效和持续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理想值)
2. 影响因素
- 资源丰富程度 (首要): 土地、水、矿产、能源等数量和质量。
- 科技发展水平: 影响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范围。
- 经济发达程度: 影响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和人口的生活水平。
- 对外开放程度: 影响利用区外资源的能力。
- 人口受教育水平和消费水平: 影响资源的消耗量和利用方式。
- 环境自净能力。
3. 意义
- 制定人口战略和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
- 促进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注: 本思维导图基于通常的《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内容框架,具体细节可能因教材版本略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