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章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走近细胞(绪论:生命的基本单位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一、 生命的基本特征
- 核心概念: 生物体区别于非生物体的本质属性。
- 主要特征:
- 1. 复杂的结构基础:
- 除病毒外,生命体都由细胞构成。
-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具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 2. 新陈代谢 (Metabolism):
- 生命体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 同化作用 (Assimilation): 将外界物质转变成自身物质,储存能量(如:光合作用、蛋白质合成)。
- 异化作用 (Dissimilation): 分解自身物质,释放能量,排出废物(如:细胞呼吸)。
- 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 3. 应激性 (Irritability/Responsiveness):
- 生命体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
- 示例: 含羞草叶片闭合、向日葵朝向太阳、人体对冷热的反应。
- 有助于生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存。
- 4. 生长、发育与繁殖 (Growth, Development, Reproduction):
- 生长: 细胞体积增大、数量增多,个体体积增大。
- 发育: 生命体从受精卵到性成熟,再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历程。
- 繁殖: 产生后代,延续种族的过程(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 是生命过程的重要体现。
- 5. 遗传与变异 (Heredity and Variation):
- 遗传: 亲代将性状传递给子代的现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变异: 亲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现象(“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 物质基础: 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 使得生命既能保持物种稳定,又能产生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 6. 适应环境 (Adaptation):
- 生物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 示例: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沙漠植物的根系发达叶片退化、候鸟迁徙。
-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提高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 7. 共同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
- 物质基础: 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基本一致(C、H、O、N等),基本化合物种类相似(水、无机盐、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
- 结构基础: 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
- 1. 复杂的结构基础:
二、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 核心概念: 生命活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基础,生命系统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组织起来。
- 层次划分(由小到大):
- 1. 细胞 (Cell):
-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除病毒)。
- 具有独立进行生命活动的能力(如草履虫)。
- 2. 组织 (Tissue):
- 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构成(如:植物的上皮组织、营养组织;动物的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 3. 器官 (Organ):
-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动物的心脏、肝脏、胃)。
- 4. 系统 (System): (主要指动物和人)
- 由功能相关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而成,能够共同完成一项或几项生理活动(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 注意: 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其结构层次为:细胞 -> 组织 -> 器官 -> 个体。
- 5. 个体 (Individual):
- 一个独立的生物(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 具有完整的生命特征。
- 6. 种群 (Population):
- 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 特点: 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
- 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 7. 群落 (Community):
- 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种群(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总和。
- 特点: 具有物种组成、种间关系(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等。
- 8. 生态系统 (Ecosystem):
- 由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 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 功能: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 9. 生物圈 (Biosphere):
-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
- 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 1. 细胞 (Cell):
- 特别注意:
-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任何一个层次,但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三、 生物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 统一性 (Unity):
- 结构统一: 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
- 物质统一: 组成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基本一致。
- 能量代谢统一: 都需要能量,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 遗传统一: 都以核酸(DNA或RNA)作为遗传物质,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 来源统一: 现代生物都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
- 多样性 (Diversity):
- 物种多样性: 生物种类的繁多。
- 遗传多样性: 同种生物不同个体间遗传物质的差异。
-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生存环境(生境)的多样性。
- 原因: 遗传变异是根本原因,环境的多样性是重要条件,长期进化的结果。
- 关系: 统一性是多样性的基础,多样性是统一性的体现。两者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四、 生物学与科学探究
- 生物学 (Biology): 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 1. 提出问题: 源于观察和生活实践。
- 2. 作出假设: 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推测性解释。
- 3. 设计实验:
- 原则: 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可重复原则。
- 步骤: 确定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
- 4. 实施实验: 按计划操作,记录数据。
- 5.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处理数据,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 6. 表达与交流: 分享研究过程和结果。
- 生物学与社会: 农业、医药卫生、工业、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领域。
五、 细胞学说 (Cell Theory)
- 建立过程(主要贡献者):
- 罗伯特·胡克 (Robert Hooke): 首次观察并命名细胞(观察死细胞壁)。
- 列文虎克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首次观察到活细胞(细菌、原生动物等)。
- 施莱登 (Matthias Schleiden): 提出植物由细胞构成。
- 施旺 (Theodor Schwann): 提出动物由细胞构成,奠定细胞学说基础。
- 魏尔肖 (Rudolf Virchow): 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 主要内容:
-
- 一切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及其产物所构成。
-
-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
-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
- 科学意义:
- 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 使人们认识到动植物界具有统一的结构基础。
- 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为后续研究(如遗传、发育、生理等)奠定了基础。
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章是整个高中生物学的入门,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特征,理解生命系统从微观到宏观的结构层次,体会生命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细胞学说的建立是本章的里程碑事件,强调了细胞作为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重要性,为后续深入学习细胞结构与功能(第二章)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