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第三章思维导图》
第一节 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 金属的物理通性与化学通性
-
物理性质通性:
- 状态:常温下通常为固态(汞除外)
- 光泽:具有金属光泽
- 导电导热性:良好的导电、导热性
- 延展性:具有延展性
- 密度、硬度、熔点:差异较大
-
化学性质通性:
- 化合态存在: 地壳中除少数不活泼金属(如Au, Pt)外,大多以化合态存在。
- 失电子性: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
- 与非金属反应(如
O₂
,Cl₂
,S
等)2Na + Cl₂ =点燃= 2NaCl
4Al + 3O₂ =△= 2Al₂O₃
Fe + S =△= FeS
2Cu + O₂ =△= 2CuO
- 与酸反应(置换氢, H 前金属)
Zn + 2HCl = ZnCl₂ + H₂↑
Fe + H₂SO₄(稀) = FeSO₄ + H₂↑
- 与某些盐溶液反应(置换较不活泼金属)
Fe + CuSO₄ = FeSO₄ + Cu
Cu + 2AgNO₃ = Cu(NO₃)₂ + 2Ag
- 与非金属反应(如
- 合金: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 特点:硬度一般比其组分金属大,熔点一般比其组分金属低。
二、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 钠 (Na) 及其化合物
- 钠 (Na)
- 物理性质:银白色,质软,密度小 (
ρ(Na) < ρ(水)
),熔点低。 -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活泼。
- 与
O₂
反应:- 常温:
4Na + O₂ = 2Na₂O
(白色固体) - 点燃:
2Na + O₂ =点燃= Na₂O₂
(淡黄色固体,火焰呈黄色)
- 常温:
- 与
H₂O
反应:2Na + 2H₂O = 2NaOH + H₂↑
(现象:浮、熔、游、响、红) - 与
Cl₂
反应:2Na + Cl₂ =点燃= 2NaCl
(白烟) - 与酸反应:剧烈,优先与水反应。
- 与盐溶液反应:先与水反应生成
NaOH
,NaOH
再可能与盐反应。
- 与
- 存在:自然界中只以化合态存在。
- 保存: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 用途:制备
Na₂O₂
,钠光灯,核反应堆导热剂等。
- 物理性质:银白色,质软,密度小 (
- 氧化钠 (
Na₂O
) 与 过氧化钠 (Na₂O₂
)Na₂O
:白色固体,碱性氧化物。Na₂O + H₂O = 2NaOH
Na₂O + CO₂ = Na₂CO₃
Na₂O + 2HCl = 2NaCl + H₂O
Na₂O₂
:淡黄色固体,非碱性氧化物。- 与
H₂O
反应:2Na₂O₂ + 2H₂O = 4NaOH + O₂↑
- 与
CO₂
反应:2Na₂O₂ + 2CO₂ = 2Na₂CO₃ + O₂
(供氧剂) - 与
HCl
反应:2Na₂O₂ + 4HCl = 4NaCl + 2H₂O + O₂↑
- 强氧化性:可漂白有色物质。
- 与
- 用途:
Na₂O₂
作供氧剂(呼吸面具、潜艇)、漂白剂。
- 氢氧化钠 (NaOH)
- 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放热),易潮解,有强腐蚀性(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 化学性质:强碱。
-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2NaOH + CO₂ = Na₂CO₃ + H₂O
;NaOH + CO₂(过量) = NaHCO₃
- 与酸中和:
NaOH + HCl = NaCl + H₂O
- 与某些盐反应:
2NaOH + CuSO₄ = Cu(OH)₂↓ + Na₂SO₄
-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 保存:密封保存。
- 用途:肥皂、造纸、纺织、印染、石油精炼等。
- 碳酸钠 (
Na₂CO₃
) 与 碳酸氢钠 (NaHCO₃
)- 俗名:
Na₂CO₃
(纯碱、苏打),NaHCO₃
(小苏打)。 - 溶解性:
Na₂CO₃ > NaHCO₃
。 - 热稳定性:
Na₂CO₃
稳定,不易分解;NaHCO₃
受热易分解:2NaHCO₃ =△= Na₂CO₃ + H₂O + CO₂↑
。 - 与酸反应:均能反应,
NaHCO₃
反应更剧烈。Na₂CO₃ + 2HCl = 2NaCl + H₂O + CO₂↑
NaHCO₃ + HCl = NaCl + H₂O + CO₂↑
- 向
Na₂CO₃
溶液中逐滴加酸:CO₃²⁻ + H⁺ = HCO₃⁻
;HCO₃⁻ + H⁺ = H₂O + CO₂↑
- 向酸中逐滴加
Na₂CO₃
溶液:2H⁺ + CO₃²⁻ = H₂O + CO₂↑
- 与碱反应:
Na₂CO₃
与Ca(OH)₂
反应:Na₂CO₃ + Ca(OH)₂ = CaCO₃↓ + 2NaOH
;NaHCO₃
与NaOH
反应:NaHCO₃ + NaOH = Na₂CO₃ + H₂O
;NaHCO₃
与足量Ca(OH)₂
反应:NaHCO₃ + Ca(OH)₂ = CaCO₃↓ + NaOH + H₂O
。 - 水溶液碱性:
Na₂CO₃ > NaHCO₃
(因CO₃²⁻
水解程度 >HCO₃⁻
)。 - 相互转化:
Na₂CO₃ → NaHCO₃
:Na₂CO₃ + H₂O + CO₂ = 2NaHCO₃
NaHCO₃ → Na₂CO₃
:加热分解或加NaOH
。
- 用途:
Na₂CO₃
用于玻璃、造纸、洗涤剂等;NaHCO₃
用于发酵粉、灭火剂、治疗胃酸过多等。
- 俗名:
- 焰色反应: 许多金属或其化合物在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Na 呈黄色,K 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2. 铝 (Al) 及其化合物
- 铝 (Al)
- 物理性质:银白色,密度小,质地较软,良好的导电、导热、延展性。
- 化学性质:较活泼。
- 与
O₂
反应:4Al + 3O₂ = 2Al₂O₃
(常温下形成致密氧化膜,阻止内部继续氧化,即钝化) - 与酸反应:
2Al + 6HCl = 2AlCl₃ + 3H₂↑
;钝化:常温下,浓H₂SO₄
、浓HNO₃
使铝钝化。 - 与强碱反应:
2Al + 2NaOH + 2H₂O = 2NaAlO₂ (偏铝酸钠) + 3H₂↑
或2Al + 2NaOH + 6H₂O = 2Na[Al(OH)₄] (四羟基合铝酸钠) + 3H₂↑
(体现 Al 的两性) - 铝热反应:
2Al + Fe₂O₃ =高温= Al₂O₃ + 2Fe
(用于焊接钢轨、冶炼难熔金属)
- 与
- 用途:导线、炊具、合金(硬铝、防锈铝等)、建筑材料、航空航天等。
- 氧化铝 (
Al₂O₃
)- 物理性质:白色固体,高熔点,高硬度,不溶于水。
- 化学性质:两性氧化物。
- 与酸反应:
Al₂O₃ + 6HCl = 2AlCl₃ + 3H₂O
- 与强碱反应:
Al₂O₃ + 2NaOH = 2NaAlO₂ + H₂O
或Al₂O₃ + 2NaOH + 3H₂O = 2Na[Al(OH)₄]
- 与酸反应:
- 用途:冶炼铝,耐火材料,人造宝石(刚玉)。
- 氢氧化铝 (
Al(OH)₃
)- 物理性质:白色胶状沉淀,不溶于水,能吸附水中悬浮物(净水)。
- 化学性质:两性氢氧化物。
- 与强酸反应:
Al(OH)₃ + 3HCl = AlCl₃ + 3H₂O
- 与强碱反应:
Al(OH)₃ + NaOH = NaAlO₂ + 2H₂O
或Al(OH)₃ + NaOH = Na[Al(OH)₄]
- 不稳定性:受热易分解:
2Al(OH)₃ =△= Al₂O₃ + 3H₂O
- 与强酸反应:
- 制备:可溶性铝盐与弱碱(氨水)反应。
AlCl₃ + 3NH₃·H₂O = Al(OH)₃↓ + 3NH₄Cl
(不能用强碱制备,过量强碱会溶解沉淀) - 用途:胃药(中和胃酸)、净水剂(明矾
KAl(SO₄)₂·12H₂O
溶于水产生Al(OH)₃
胶体)。
3. 铁 (Fe) 及其化合物
- 铁 (Fe)
- 物理性质:银白色(常见铁制品为黑色是因表面氧化层),密度较大,熔点较高,有磁性。
- 化学性质:中等活泼金属。
- 与
O₂
反应:3Fe + 2O₂ =点燃= Fe₃O₄
;潮湿空气中缓慢氧化生成铁锈(主要成分Fe₂O₃·xH₂O
)。 - 与
Cl₂
反应:2Fe + 3Cl₂ =点燃= 2FeCl₃
(棕褐色烟) - 与
S
反应:Fe + S =△= FeS
- 与
H₂O
反应: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₂O(g) =高温= Fe₃O₄ + 4H₂
- 与酸反应:
- 与非氧化性酸(稀
HCl
, 稀H₂SO₄
):Fe + 2H⁺ = Fe²⁺ + H₂↑
- 与氧化性酸(
HNO₃
, 浓H₂SO₄
):常温下钝化;加热时反应生成Fe³⁺
。
- 与非氧化性酸(稀
- 与盐溶液反应:
Fe + CuSO₄ = FeSO₄ + Cu
- 与
- 铁的氧化物
FeO
:黑色粉末,不稳定,碱性氧化物。Fe₂O₃
:红棕色粉末(铁锈主要成分),碱性氧化物。Fe₂O₃ + 6HCl = 2FeCl₃ + 3H₂O
Fe₃O₄
:黑色晶体,磁性氧化铁,可看作FeO·Fe₂O₃
。Fe₃O₄ + 8HCl = FeCl₂ + 2FeCl₃ + 4H₂O
- 铁的氢氧化物
Fe(OH)₂
:白色沉淀,不稳定,在空气中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Fe(OH)₃
。4Fe(OH)₂ + O₂ + 2H₂O = 4Fe(OH)₃
Fe(OH)₃
:红褐色沉淀,弱碱。Fe(OH)₃ + 3HCl = FeCl₃ + 3H₂O
;受热分解:2Fe(OH)₃ =△= Fe₂O₃ + 3H₂O
- 制备:可溶性亚铁盐与碱反应制
Fe(OH)₂
(需隔绝空气);可溶性铁盐与碱反应制Fe(OH)₃
。FeSO₄ + 2NaOH = Fe(OH)₂↓ + Na₂SO₄
FeCl₃ + 3NaOH = Fe(OH)₃↓ + 3NaCl
Fe²⁺
与Fe³⁺
的转化与检验Fe²⁺
(浅绿色):具有还原性。2Fe²⁺ + Cl₂ = 2Fe³⁺ + 2Cl⁻
Fe²⁺
遇NaOH
溶液生成Fe(OH)₂
白色沉淀。- 检验:加 KSCN 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氯水(或
H₂O₂
等氧化剂),溶液变红。或加铁氰化钾K₃[Fe(CN)₆]
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Fe³⁺
(黄色或棕黄色):具有氧化性。2Fe³⁺ + Fe = 3Fe²⁺
2Fe³⁺ + Cu = 2Fe²⁺ + Cu²⁺
Fe³⁺
遇NaOH
溶液生成Fe(OH)₃
红褐色沉淀。- 检验:加 KSCN 溶液,溶液变红色。
- 保存:
Fe²⁺
溶液需加少量铁粉防止氧化,加少量稀酸防止水解。
第二节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 几种重要的非金属
1. 硅 (Si)
- 物理性质:晶体硅为灰黑色固体,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熔点高。是半导体材料。
- 化学性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 与
F₂
反应:Si + 2F₂ = SiF₄
- 与
O₂
反应:Si + O₂ =△= SiO₂
- 与
HF
反应:Si + 4HF = SiF₄↑ + 2H₂↑
(唯一能与 Si 反应的酸) - 与强碱反应:
Si + 2NaOH + H₂O = Na₂SiO₃ + 2H₂↑
- 与
- 存在: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无游离态,主要以
SiO₂
和硅酸盐形式存在。 - 用途:半导体材料(芯片、晶体管)、合金等。
2. 二氧化硅 (SiO₂
)
- 物理性质:硬度大,熔点高,不溶于水。晶体(石英、水晶)、无定形(玛瑙)。
- 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
- 与强碱反应:
SiO₂ + 2NaOH = Na₂SiO₃ + H₂O
(是实验室不能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装强碱溶液的原因) -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₂ + CaO =高温= CaSiO₃
- 与
HF
反应:SiO₂ + 4HF = SiF₄↑ + 2H₂O
(用于刻蚀玻璃)
- 与强碱反应:
- 用途:制造玻璃、光导纤维、石英制品、饰品、建筑材料等。
3. 硅酸 (H₂SiO₃
)
- 物理性质:白色胶状沉淀,不溶于水。
- 化学性质:弱酸(酸性比碳酸还弱)。
Na₂SiO₃ + CO₂ + H₂O = H₂SiO₃↓ + Na₂CO₃
- 制备:可溶性硅酸盐与酸反应。
Na₂SiO₃ + 2HCl = H₂SiO₃↓ + 2NaCl
- 硅酸凝胶(硅胶):吸附剂、干燥剂。
4. 硅酸盐
- 结构复杂,常用氧化物形式表示其组成(活泼金属氧化物 · 较活泼金属氧化物 ·
SiO₂
·H₂O
)。 Na₂SiO₃
:硅酸钠,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有黏性,是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等的原料。- 传统硅酸盐产品:玻璃、水泥、陶瓷。
5. 氯 (Cl)
- 氯气 (
Cl₂
)-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1:2)。
-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活泼,强氧化性。
- 与金属反应:
2Na + Cl₂ =点燃= 2NaCl
(白烟);Cu + Cl₂ =点燃= CuCl₂
(棕黄色烟);2Fe + 3Cl₂ =点燃= 2FeCl₃
(棕褐色烟)。 - 与非金属反应:
H₂ + Cl₂ =点燃= 2HCl
(苍白色火焰,瓶口白雾);H₂ + Cl₂ =光照= 2HCl
(爆炸)。 - 与
H₂O
反应:Cl₂ + H₂O ⇌ HCl + HClO
(次氯酸) - 与碱反应:
Cl₂ + 2NaOH = NaCl + NaClO + H₂O
(制漂白液);2Cl₂ + 2Ca(OH)₂ = CaCl₂ + Ca(ClO)₂ + 2H₂O
(制漂白粉)。
- 与金属反应:
- 实验室制法:
MnO₂ + 4HCl(浓) =△= MnCl₂ + Cl₂↑ + 2H₂O
- 用途:自来水消毒,制漂白剂,制盐酸,有机合成等。
- 次氯酸 (HClO)
- 弱酸(比碳酸弱)。
- 不稳定性:见光易分解
2HClO =光照= 2HCl + O₂↑
。 - 强氧化性:用于漂白、杀菌消毒。漂白粉、漂白液的有效成分是
Ca(ClO)₂
、NaClO
,但起漂白作用的是HClO
。
- 氯离子 (
Cl⁻
) 的检验- 试剂:
AgNO₃
溶液、稀HNO₃
。 - 方法:取待测液 → 加稀
HNO₃
酸化 → 滴加AgNO₃
溶液。 - 现象:产生不溶于稀
HNO₃
的白色沉淀 (AgCl
)。
- 试剂:
6. 硫 (S)
- 硫 (S)
- 物理性质:黄色或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
CS₂
。 - 化学性质:可与多数金属、非金属反应,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 作氧化剂:
Fe + S =△= FeS
;2Na + S =△= Na₂S
;H₂ + S =△= H₂S
- 作还原剂:
S + O₂ =点燃= SO₂
- 作氧化剂:
- 物理性质:黄色或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
- 二氧化硫 (
SO₂
)-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
- 酸性氧化物:
SO₂ + H₂O ⇌ H₂SO₃
(亚硫酸,弱酸);SO₂ + 2NaOH = Na₂SO₃ + H₂O
;SO₂ + NaOH = NaHSO₃
;SO₂ + CaO = CaSO₃
。 - 还原性:
2SO₂ + O₂ ⇌催化剂△ 2SO₃
;SO₂ + Cl₂ + 2H₂O = H₂SO₄ + 2HCl
。 - 氧化性:
SO₂ + 2H₂S = 3S↓ + 2H₂O
。 - 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生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加热后恢复红色(暂时性漂白)。
- 酸性氧化物:
- 用途:制硫酸,漂白纸浆、毛、丝等,杀菌消毒。
- 环境问题: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
- 三氧化硫 (
SO₃
)- 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晶体,熔点较低。
- 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
SO₃ + H₂O = H₂SO₄
(放出大量热)。
- 硫酸 (
H₂SO₄
)- 浓硫酸:无色油状液体,高沸点,难挥发,与水任意比混溶(放热)。
- 吸水性:吸收游离水,作干燥剂(不能干燥碱性、还原性气体如
NH₃
,H₂S
)。 - 脱水性:按水的组成脱去有机物中的 H、O 原子。如使蔗糖炭化:
C₁₂H₂₂O₁₁ (浓H₂SO₄)→ 12C + 11H₂O
。 - 强氧化性:
- 与金属反应:
Cu + 2H₂SO₄(浓) =△= CuSO₄ + SO₂↑ + 2H₂O
;常温下使 Fe、Al 钝化。 - 与非金属反应:
C + 2H₂SO₄(浓) =△= CO₂↑ + 2SO₂↑ + 2H₂O
。
- 与金属反应:
- 吸水性:吸收游离水,作干燥剂(不能干燥碱性、还原性气体如
- 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使指示剂变色,与活泼金属、碱性氧化物、碱、某些盐反应),主要体现
H⁺
的氧化性。 - 用途: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精炼石油,金属除锈等。
- 浓硫酸:无色油状液体,高沸点,难挥发,与水任意比混溶(放热)。
- 硫酸根离子 (
SO₄²⁻
) 的检验- 试剂:稀
HCl
、BaCl₂
溶液。 - 方法:取待测液 → 加稀
HCl
酸化 → 滴加BaCl₂
溶液。 - 现象:产生不溶于稀
HCl
的白色沉淀 (BaSO₄
)。
- 试剂:稀
7. 氮 (N)
- 氮气 (
N₂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空气主要成分 (约 78%)。
- 化学性质:分子结构稳定 (
N≡N
),通常条件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高温/放电条件下:
N₂ + O₂ =放电= 2NO
- 高温高压催化剂:
N₂ + 3H₂ ⇌高温高压催化剂 2NH₃
(合成氨) - 与活泼金属反应:
3Mg + N₂ =点燃= Mg₃N₂
- 高温/放电条件下:
- 用途:合成氨,作保护气,食品保鲜,低温冷冻等。
- 氨 (
NH₃
)-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1:700),易液化。
- 化学性质:
- 与水反应:
NH₃ + H₂O ⇌ NH₃·H₂O
(氨水,弱碱性,NH₃·H₂O
不稳定易分解)。 - 与酸反应:
NH₃ + HCl = NH₄Cl
(白烟);NH₃ + H₂SO₄ = (NH₄)₂SO₄
。 - 催化氧化:
4NH₃ + 5O₂ =催化剂△= 4NO + 6H₂O
(工业制硝酸的基础)。
- 与水反应:
- 实验室制法:加热铵盐与碱的固体混合物。
2NH₄Cl + Ca(OH)₂ =△= CaCl₂ + 2NH₃↑ + 2H₂O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 用途:制硝酸、铵盐(氮肥)、纯碱,作制冷剂。
- 铵盐 (
NH₄⁺
)- 物理性质:均为离子晶体,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
- 受热易分解:
NH₄Cl =△= NH₃↑ + HCl↑
;NH₄HCO₃ =△= NH₃↑ + H₂O + CO₂↑
。 - 与强碱反应(共热):
NH₄⁺ + OH⁻ =△= NH₃↑ + H₂O
(用于NH₄⁺
检验)。
- 受热易分解:
- 氮的氧化物
NO
:无色气体,不溶于水,有毒。不稳定,易与O₂
反应:2NO + O₂ = 2NO₂
。NO₂
:红棕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密度比空气大。与水反应:3NO₂ + H₂O = 2HNO₃ + NO
。- 环境问题:
NO
、NO₂
是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成因之一。
- 硝酸 (
HNO₃
)- 物理性质:无色液体,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浓硝酸常因溶有
NO₂
而呈黄色。 - 化学性质:强酸,强氧化性 (无论浓稀)。
- 不稳定性:
4HNO₃(浓) =光照或△= 4NO₂↑ + O₂↑ + 2H₂O
(需棕色瓶避光保存)。 - 强氧化性:
- 与金属反应:除 Au、Pt 外的大多数金属都能反应。
- 浓硝酸:通常生成
NO₂
。Cu + 4HNO₃(浓) = Cu(NO₃)₂ + 2NO₂↑ + 2H₂O
。常温下使 Fe、Al 钝化。 - 稀硝酸:通常生成
NO
。3Cu + 8HNO₃(稀) = 3Cu(NO₃)₂ + 2NO↑ + 4H₂O
。
- 浓硝酸:通常生成
- 与非金属反应:
C + 4HNO₃(浓) =△= CO₂↑ + 4NO₂↑ + 2H₂O
。
- 与金属反应:除 Au、Pt 外的大多数金属都能反应。
- 不稳定性:
- 用途:制化肥、炸药、染料、硝酸盐等。
- 物理性质:无色液体,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浓硝酸常因溶有
总结与联系:
- 氧化还原反应贯穿始终: 金属单质通常作还原剂,非金属单质(如
O₂
,Cl₂
)通常作氧化剂,但也可作还原剂(如S
,C
,N₂
在特定反应中)。变价元素的化合物(如Fe²⁺/Fe³⁺
,SO₂
,HNO₃
,Na₂O₂
)表现出氧化性或还原性。 - 物质分类与性质规律: 掌握酸性氧化物 (
SiO₂
,SO₂
,CO₂
,N₂O₅
)、碱性氧化物 (Na₂O
,CaO
,Fe₂O₃
)、两性氧化物 (Al₂O₃
)、两性氢氧化物 (Al(OH)₃
)、不成盐氧化物 (NO
,CO
) 的概念和性质。 -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如 Na, Mg, Al 金属性;Si, P, S, Cl 非金属性;碱性、酸性强弱等)在本章得到体现。
- 化学与生活、环境: 了解相关物质的用途(合金、半导体、漂白剂、化肥、药物等)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酸雨、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