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下思维导图
《小学数学三下思维导图》
一、数与代数
1.1 整数
1.1.1 四则运算
1.1.1.1 加法
- 含义: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数的运算。
- 性质:
- 交换律:a + b = b + a
- 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 应用:解决简单的加法应用题。
1.1.1.2 减法
- 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 性质:
- 减法的意义:已知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
-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 应用:解决简单的减法应用题。
1.1.1.3 乘法
- 含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 意义:
- 性质:
- 交换律:a × b = b × a
- 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 分配律:(a + b) × c = a × c + b × c
- 应用:解决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1.1.1.4 除法
- 含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 意义:
- 平均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 包含除: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
- 性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 应用:解决简单的除法应用题,包括有余数的除法。
1.1.2 估算
1.1.2.1 意义
1.1.2.2 方法
1.1.2.3 应用
- 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 解决实际生活中不需要精确计算的问题。
1.1.3 混合运算
1.1.3.1 运算顺序
- 无括号:先乘除,后加减。
- 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再算括号外的。
1.1.3.2 应用
1.2 分数初步认识
1.2.1 分数的意义
1.2.1.1 定义
-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1.2.1.2 组成
- 分子:表示取了多少份。
- 分母:表示把整体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1.2.2 分数的大小比较
1.2.2.1 同分母分数
1.2.2.2 同分子分数
1.2.2.3 1和分数比较
1.2.3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2.3.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2.3.2 结果处理
二、空间与图形
2.1 位置与方向
2.1.1 方向
2.1.1.1 基本方向
2.1.1.2 描述方向
2.1.2 地图
2.1.2.1 辨认方向
2.1.2.2 描述位置
2.2 面积
2.2.1 面积的意义
2.2.1.1 定义
2.2.1.2 常用单位
- 平方米(m²)
- 平方分米(dm²)
- 平方厘米(cm²)
2.2.2 面积的计算
2.2.2.1 长方形
2.2.2.2 正方形
2.2.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2.3.1 换算
- 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
- 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
2.2.3.2 应用
三、测量
3.1 时间的计算
3.1.1 时间单位
3.1.1.1 常见单位
3.1.1.2 进率
- 1年 = 12个月
- 1个月 ≈ 30天
- 1天 = 24小时
- 1小时 = 60分钟
- 1分钟 = 60秒
3.1.2 年月日的认识
3.1.2.1 大月
- 1, 3, 5, 7, 8, 10, 12月(31天)
3.1.2.2 小月
3.1.2.3 特殊月
3.1.2.4 闰年判断
- 年份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或者能被400整除。
3.2 周长
3.2.1 周长的概念
3.2.1.1 定义
3.2.2 长方形的周长
3.2.2.1 公式
3.2.3 正方形的周长
3.2.3.1 公式
四、统计与概率
4.1 统计
4.1.1 简单的数据收集
4.1.1.1 方法
4.1.2 统计表
4.1.2.1 意义
4.1.2.2 制作
- 明确统计对象和内容。
- 记录数据。
- 汇总数据。
- 填写统计表。
4.1.3 简单的统计分析
4.1.3.1 理解数据
4.1.3.2 分析数据
五、解决问题
5.1 应用题类型
5.1.1 加法应用题
5.1.2 减法应用题
5.1.3 乘法应用题
5.1.4 除法应用题
5.1.5 面积应用题
5.1.6 周长应用题
5.2 解题步骤
5.2.1 理解题意
5.2.2 分析数量关系
5.2.3 列式计算
5.2.4 检验反思
5.3 策略
5.3.1 画图策略
5.3.2 列表策略
5.3.3 假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