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思维导图
-
中心主题: 《屈原列传》
-
作者与出处
- 作者: 司马迁
- 出处: 《史记》
- 体裁: 列传
-
主要人物
- 屈原: 中心人物,楚国大夫,诗人,忠诚、正直、高洁、爱国
- 楚怀王: 屈原早期君主,初期信任屈原,后听信谗言疏远,最终客死秦国
- 上官大夫靳尚: 小人代表,因屈原草拟宪令而妒忌,向怀王进谗言
- 子兰: 令尹,顷襄王之弟,与上官大夫等共同诋毁屈原,导致屈原被放逐
- 郑袖: 怀王宠妃,史记中未直接描述其陷害屈原,但在其他史料中常被提及与小人结党
- 渔父: 与屈原对话,代表一种避世哲学,与屈原形成对比
-
屈原的生平与遭遇
- 出身与任职: 楚国宗室,博闻强识,受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
- 政治抱负与主张: 修明法度,举贤任能,联齐抗秦
- 遭受排挤与诽谤:
- 草拟宪令被上官大夫窥见并争功陷害
- 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
- 被放逐:
- 第一次放逐: 北逐汉北
- 顷襄王时期再次被放逐: 南放沅湘 (沅、湘二水流域)
- 流放中的生活: 忧愁彷徨,创作不辍 (如《离骚》、《九章》、《天问》等)
- 投江殉国:
- 背景: 楚国政治腐败,国势衰微,郢都(国都)被秦攻破
- 原因: 眼见国家沦亡,理想破灭,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死不屈
- 地点: 汨罗江
-
屈原的精神品质与思想
- 爱国忧民: 心系国家安危,忧虑百姓疾苦
- 忠贞不屈: 虽遭贬谪,仍忠于楚国,不向邪恶势力低头
- 高洁正直: 坚持原则,不同流合污,如“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 理想主义: 追求政治清明、国家富强、社会公正
- 求索精神: 不断探寻真理和救国之道
-
重要事件与情节
- 怀王委任屈原草拟宪令,上官大夫欲夺其稿而不得,遂进谗言
- 屈原劝阻怀王赴秦,怀王不听,终客死秦国
- 顷襄王即位,子兰等继续诽谤,屈原被远放
- 屈原在流放中创作诗篇,抒发忠贞与悲愤
- 《渔父》一篇的对话,展现屈原的矛盾与坚持
- 楚国国都郢被秦攻破,屈原悲愤至极
- 屈原抱石投入汨罗江
-
艺术特色
- 人物形象塑造: 成功塑造了屈原的悲剧英雄形象,立体丰满,具有感染力
- 对比手法: 屈原的高洁与世俗的污浊对比,屈原的忠贞与奸臣的谗害对比
- 细节描写: 描写屈原在流放中的憔悴形象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抒情性: 寄寓了司马迁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和对自身遭遇的感怀
- 语言风格: 悲壮慷慨,富有感染力
-
历史意义与影响
- 历史价值: 展现了战国末期楚国的政治面貌和衰亡原因
- 人物典范: 树立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形象,成为后世文人和士大夫的精神楷模
- 文学成就: 《离骚》等作品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 文化影响: 端午节与纪念屈原的传说紧密相连,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
-
司马迁的写作意图
- 为屈原立传: 肯定屈原的历史地位和人格价值
- 抒发个人情感: 借屈原的遭遇,寄托自己因李陵案被贬的愤懑和“报任安书”中所述的“隐忍苟活”之痛,表达怀才不遇的悲凉
- 借古讽今: 批判统治者的昏庸和奸佞小人的危害,警示当权者
- 阐发“士”的精神: 赞颂士人应有的独立人格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