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鸦思维导图
-
起因 (Causes)
- 根本原因:鸦片战争遗留问题,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修约扩张在华权益
- 《南京条约》等条约未能完全实现列强经济侵略目的
- 未能根本解决公使驻京、内地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等问题
- 直接导火索:
- 亚罗号事件 (Arrow Incident, 1856):英国商船(注册香港,悬挂英国旗)在广州被查,清政府逮捕船员,英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
- 马神甫事件 (Fathers Auguste Chapdelaine Incident, 1856):法国传教士在广西被处死,法国以此为借口加入战争
- 国际背景:
- 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 西方列强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浪潮
- 清朝态度:统治者愚昧自大,闭关锁国思想严重,缺乏近代外交观念,对外强硬而无力
- 根本原因:鸦片战争遗留问题,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修约扩张在华权益
-
过程 (Process)
- 战争爆发 (1856)
- 英军炮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 第一阶段 (1856-1858)
-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 (1857)
- 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1858)
- 清政府被迫求和,签订《天津条约》 (1858年6月)
- 签订国家:中国与英、法、俄、美
- 主要内容: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10个通商口岸;外国公使驻京;外国人可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船只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鸦片贸易合法化;赔款200万两白银给英法,另需支付英国商人鸦片损失费;修改税则
- 俄国趁机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5月),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 战争再起 (1859-1860)
- 清政府拒不批准《天津条约》或只允许上海互换条约,与联军在条约换文地点发生冲突
- 1859年,英法联军在大沽口外受挫,清军取得小胜 (大沽口保卫战)
- 1860年,英法增派军队,再次北上进攻
- 第二阶段 (1860)
- 联军再次攻陷大沽口、天津
- 清军精锐僧格林沁部在八里桥战役溃败
- 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承德
- 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
- 清政府任命奕䜣议和,签订《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
- 签订国家:中国与英、法,另有中俄《北京条约》
- 中英《北京条约》:确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增至800万两白银
- 中法《北京条约》:确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允许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房;赔款增至800万两白银
-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11月):确认《瑷珲条约》有效;割乌苏里江以东(包括海参崴)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给俄国;开辟中俄陆路通商
- 后续俄国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 等条约,又割占中国西北4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
- 战争爆发 (1856)
-
影响 (Impact)
- 社会性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丧失更多国家主权和领土主权完整
- 内政外交受到外国控制加剧,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 清政府中央权力衰落,地方督抚权力上升
- 中国近代外交机构出现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1861)
- 经济方面:
- 更多通商口岸开放,市场被进一步打开
- 外国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加剧,传统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 中国被更深地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沦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 思想文化:
-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实践
- 洋务运动兴起 (19世纪60年代起),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西学传播范围扩大
- 社会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 国际地位:国家主权进一步沦丧,国际地位更加低下
- 社会性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重要人物/势力 (Key People/Forces)
- 清朝:咸丰帝、奕䜣 (议和代表)、桂良、文祥、僧格林沁 (抗击将领)、叶名琛 (前期抗击失败)
- 侵略国:英国 (首相巴麦尊、全权代表额尔金)、法国 (皇帝拿破仑三世、全权代表葛罗)、俄国 (全权代表伊格纳季耶夫)、美国
- 国内:太平天国运动 (二鸦期间中国内乱,牵制清军主要力量,客观上有利于英法侵略)
-
主要条约 (Key Treaties)
- 《天津条约》 (1858)
- 《中俄瑷珲条约》 (1858)
- 《北京条约》 (1860,中英、中法、中俄)
-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64,直接关联俄国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