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货币思维导图
- 起源与早期形式
- 物物交换 (Barter)
- 直接用一种商品或服务交换另一种
- 效率低下,存在“双重需求巧合”问题
- 早期商品货币 (Early Commodity Money)
- 选择标准:稀缺、耐用、可分割、易携带、普遍接受
- 常见形式:
- 贝壳 (如子安贝)
- 牲畜 (如牛、羊)
- 粮食 (如谷物、盐)
- 工具或武器
- 金属货币时代
- 贵金属作为货币基础
- 金、银、铜因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优越而被广泛接受
- 具有内在价值
- 铸币的出现与发展
- 公元前7世纪,吕底亚出现最早的铸币
- 标准化形状、重量和成色,带有官方印记
-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
- 原始金属称量货币
- 布币、刀币、圜钱等异形币
- 秦统一后的方孔圆钱 (沿用至清末)
- 金属货币的特点
- 优点:价值相对稳定,不易变质,受金属储量制约,发行量相对可控
- 缺点:重量大,不易携带大额;铸造和运输成本高;磨损导致价值损耗 (劣币驱逐良币);存在伪造风险
- 纸币的兴起
- 起源于中国
- 北宋时期出现“交子” (11世纪)
- 最初是信用凭证或汇票,后发展为官方发行的纸币
- 元、明、清时期纸币发行与衰落
- 在世界的传播
- 17世纪在欧洲出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
- 逐步替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 纸币的特点
- 轻便,易于携带和保管
- 发行和管理成本相对较低
- 需要政府信用或银行信誉背书
- 纸币的挑战
- 政府滥发导致通货膨胀,购买力下降
- 公众信任是关键,信任丧失会导致纸币体系崩溃
- 信用货币与银行体系
- 银行券逐步演变为法定货币
- 不再与金属储备直接挂钩,其价值由国家强制力保障
- 商业银行体系
- 存款、贷款、支付结算功能
- 通过部分准备金制度创造派生存款,扩张货币供应
- 中央银行制度的确立
- 拥有独占的货币发行权
- 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国民经济
- 充当最后贷款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 现代货币形态
- 法定货币 (Fiat Money)
- 不具有内在价值,其价值源于政府的法令和公众的接受
- 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
- 电子货币 (Electronic Money)
- 数字化表示的法定货币
- 存储在银行账户、支付卡或电子设备中
- 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电子支付系统极大提高了交易效率
- 数字货币 (Digital Currency)
- 包括广义的电子货币
- 特殊类型:加密货币 (Cryptocurrencies)
- 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 (如区块链)
- 去中心化,如比特币、以太坊
- 波动性大,功能仍在发展中
- 央行数字货币 (CBDC)
- 由中央银行发行和管理的法定数字货币
- 旨在结合数字支付的便利性与法定货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全球多国正在探索和试点
- 货币的功能
- 交易媒介 (Medium of Exchange):用于商品和服务交换的普遍接受物
- 记账单位 (Unit of Account):衡量商品、服务、债务价值的标准
- 价值贮藏 (Store of Value):将购买力从现在转移到未来的手段
- 延期支付标准 (Standard of Deferred Payment):用于衡量未来支付的价值 (如借贷中的本金和利息)
- 货币制度的演变
- 商品货币制度 (金本位、银本位、复本位)
- 不兑换纸币制度
- 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 (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
- 全球化背景下的货币合作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