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源与萌芽
- 文字的产生与演变
- 陶文符号
- 甲骨文:商代,契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 金文:商周,钟鼎文,铸刻,字形圆润凝重
- 书写工具与载体
- 刀、笔、墨、石、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木牍
- 字体的形成
- 大篆:西周晚期,史籀
- 小篆:秦统一文字,李斯,结构匀称,笔画圆转
- 文字的产生与演变
-
秦汉时期
- 文字规范化
- 小篆的推广与使用
- 隶书的兴起:秦汉之际,化圆为方,改连为断,更便书写
- 隶书的成熟与发展
- 汉隶:笔势舒展,蚕头燕尾,波磔分明
- 代表作品:《曹全碑》、《张迁碑》、《乙瑛碑》
- 草书、行书的萌芽
- 章草:隶书草化,字字独立,有隶书笔意
- 今草:笔画连绵,字间不断,晋代成熟
- 行书:介于楷草之间,自由流畅
- 蔡邕与书法理论
- “飞白书”
- 《笔论》等著作
- 文字规范化
-
魏晋南北朝
- 书法艺术的自觉时代
- 士人阶层对书法的重视与追求
- 书法成为表达个性和情感的方式
- 行书、草书的鼎盛期
- 王羲之:“书圣”,《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
- 王献之:创新求变,父子并称“二王”
- 楷书的进一步成熟
- 钟繇:魏,楷书之祖,《宣示表》、《荐季直表》
- 北朝碑刻:魏碑,风格多样,雄强茂密或秀劲险峻
- 书法艺术的自觉时代
-
隋唐时期
- 楷书的黄金时代
- 法度森严,规范统一
- 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风格各异
- 盛唐:颜真卿(端庄雄伟,颜筋)、柳公权(瘦硬骨力,柳骨)
- 草书的狂放与浪漫
- 张旭:“草圣”,《古诗四帖》
- 怀素:狂草,《自叙帖》,“颠张醉素”
- 行书的丰富与创新
- 李邕:行楷碑刻,《李思训碑》
- 楷书的黄金时代
-
五代宋元时期
- 书法思潮的转变
- 由尚法转向尚意,强调个人情趣与书卷气
- 宋代尚意
- 宋四家: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奇崛)、米芾(刷字,恣意)、蔡襄(温纯蕴藉)
- 元代崇古与复古
- 赵孟頫:楷书、行书、草书皆精,提倡“复古”,《道德经帖》、《胆巴碑》
- 书法与文人画结合更紧密
- 书法思潮的转变
-
明清时期
- 明代:帖学的复兴与繁荣
- 文徵明、唐寅(吴门书派)
- 董其昌:行草,《容台集》
- 中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影响书法
- 清代:碑学兴起与帖学并峙
- 帖学:王铎、傅山,行草,打破旧法,淋漓痛快
- 碑学:考据学金石学影响,推崇汉魏碑刻
- 代表人物:邓石如(篆隶)、伊秉绶(隶书)、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金石大家,篆书、行草)
- 碑帖融合的探索
- 明代:帖学的复兴与繁荣
-
近现代
- 传统书法的继承与发展
- 新思潮的冲击与融合
- 碑学影响延续,金石气韵仍受重视
- 现代审美观念的介入
- 书法教育的普及与推广
- 国际交流与影响
- 现代书法的探索与创新形式
- 抽象化、装置性、表现性等
- 学院派与民间创作并存

书法历史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