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抗战
-
背景
- 国际背景
- 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导致国际局势动荡
- 法西斯势力崛起与扩张:德、意、日轴心国形成,对外侵略扩张野心膨胀
- 国际联盟的软弱与绥靖政策:对日本侵华行为未能有效制止
-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社会的反应:谴责日本,但无实质性干预行动,未能阻止日本扩大侵略
- 国内背景
- 军阀混战与国家分裂:北洋政府覆灭后,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但内部派系林立,地方势力强大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优先“围剿”红军,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或妥协态度(如《塘沽协定》)
-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战略调整:经过土地革命战争和长征,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瓦窑堡会议(1935)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日本步步紧逼,制造华北事变(1935),策划分裂,激发全国救亡图存运动(如一二九运动)
- 西安事变(1936.1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接受抗日主张,成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键转折点
- 国际背景
-
阶段划分
- 战略防御阶段 (1937年7月 - 1938年10月)
- 特点:全面抗战爆发,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进行大规模会战阻击日军进攻
- 起始事件: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全面抗战爆发)、八一三事变(淞沪抗战)
- 重要战役:淞沪会战(历时三月,粉碎日军速胜论)、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包含台儿庄大捷,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胜利)、武汉会战(历时最长,规模最大)
- 结果: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延缓其进攻速度,迫使日军改变“速战速决”战略,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 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10月 - 1944年)
- 特点:抗战进入战略僵持状态;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成为主要战场,游击战成为主要作战方式;正面战场(国民党领导)转入战略防御,进行局部作战;日军调整对华战略(“囚笼政策”、“以华制华”、“强化治安”、“频繁扫荡”)
- 敌后抗战:共产党领导,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运动战,如百团大战(1940,沉重打击日军交通线和据点,振奋民心)
- 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日军战略重点转移后,进行如长沙会战(三次胜利)、枣宜会战(张自忠殉国)等防御或局部进攻作战
- 日军暴行:南京大屠杀(1937.12,约30万中国军民遇难)、重庆大轰炸、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细菌战、化学战等惨无人道罪行
- 伪政权:汪精卫等叛国投敌,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1940),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帮凶
- 战略反攻阶段 (1944年 - 1945年8月)
- 特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中国战场开始由局部反攻向全国性反攻过渡
- 国际配合: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日反攻;美英中签署《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侵占中国领土);美苏英举行雅尔塔会议(决定苏联对日作战);美对日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
- 中国战场:中国军队在国内外战场对日展开反攻,如中国远征军在中缅印战场作战(配合盟军)、国内战场国共两党军队对日军展开局部反攻(如湘西会战的胜利)
- 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中国取得抗战胜利
- 战略防御阶段 (1937年7月 - 1938年10月)
-
重要事件与战役(补充列举)
- 九一八事变 (1931.9.18):日军侵占中国东北,中华民族危机加剧
- 七七事变 (1937.7.7):标志中国全面抗战爆发
- 八一三事变 (1937.8.13):淞沪会战开始,是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 南京大屠杀 (1937.12):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灭绝人性的大屠杀罪行
- 平型关大捷 (1937.9):八路军115师取得的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首次较大胜利,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台儿庄战役 (1938.3):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
- 武汉会战 (1938.6-10):战略防御阶段最后一场大型会战,中国军队争取了时间和空间,为内迁赢得了宝贵机会
- 百团大战 (1940.8-12):彭德怀指挥,中共领导的华北八路军进行的大规模破袭战,是敌后战场对日军的重大反击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建立过程:九一八事变后兴起抗日救亡运动,促成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合作抗日;瓦窑堡会议确定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转折;卢沟桥事变后正式形成(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
- 基础: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包括各抗日党派、抗日军队、社会各界人士、少数民族、海外侨胞等
- 特点:广泛性、复杂性(合作与斗争并存,以合作抗日为主要方面,但在根据地问题、军队领导权等方面存在摩擦和斗争)
- 作用:凝聚全民族力量,极大地提高了抗战力量和效率,是坚持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之一
-
重要人物与组织
- 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抗战理论与策略)、朱德(总司令)、周恩来(统一战线工作)、彭德怀(百团大战)、刘少奇(敌后工作)等领导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根据地政权
- 国民党/国民政府:蒋介石(最高统帅)、李宗仁(台儿庄)、张自忠(枣宜会战殉国)、薛岳(长沙会战)、孙立人(远征军)等将领;国民革命军(包括陆海空军)、各战区司令部
- 国际友人:白求恩(加拿大医生,援助中国抗战)、史沫特莱、斯诺(美国记者,报道中国抗战)、陈纳德(美国援华飞虎队指挥官)、拉贝(德国商人,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平民)
- 国际力量:美国(飞虎队、租借法案、驼峰航线)、苏联(初期军事援助)、国际医疗队、海外华侨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战
-
抗战精神与意义
- 伟大抗战精神:
- 爱国主义精神: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坚定信念
- 民族气节精神: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 不屈不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韧意志
- 团结协作精神:患难与共、协同作战的大局意识
- 历史意义:
- 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 彻底洗雪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 是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打败日本法西斯、争取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牵制日军主力,配合盟军行动)
-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废除了部分不平等条约
- 伟大抗战精神:
-
抗战影响与启示
- 对中国:
- 政治:深刻改变中国政治格局,国民党统治合法性削弱,共产党力量显著发展壮大,为后来的解放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 经济:遭受巨大破坏,工农业生产停滞,基础设施损毁
- 社会:人民遭受深重苦难,但也激发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和团结;社会结构变迁
- 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潮,抗战文化繁荣
- 对世界:加速了日本法西斯及世界法西斯势力的灭亡;改变了亚太地区和全球的政治版图;鼓舞了世界其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
-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团结就是力量,全民族团结抗战是胜利根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伟大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 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