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酸碱思维导图
《化学酸碱思维导图》
一、酸的定义与性质
1.1 酸的定义
1.1.1 阿伦尼乌斯酸
- 定义: 在水溶液中解离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
- 局限性: 仅限于水溶液。
1.1.2 布朗斯特-劳里酸
- 定义: 质子(H⁺)的给予体。
- 优点: 扩展了酸的定义,不局限于水溶液,适用于非水溶剂体系。
1.1.3 路易斯酸
- 定义: 电子对的接受体。
- 优点: 概念最广泛,包括所有可以接受电子对的物质,例如 BF₃, AlCl₃。
1.2 酸的物理性质
- 味觉: 大部分酸具有酸味 (不可直接尝试,具有危险性)。
- 腐蚀性: 具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性,能腐蚀金属、皮肤等。
- 溶解性: 大多数酸易溶于水。
1.3 酸的化学性质
1.3.1 与指示剂反应
- 石蕊试剂: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 甲基橙: 使橙色甲基橙试液变红色。
- 酚酞: 酚酞试液不变色 (无色)。
1.3.2 与活泼金属反应
- 反应现象: 产生氢气 (H₂) 和盐。
- 反应方程式: 酸 + 活泼金属 → 盐 + H₂↑ (注意金属活动性顺序)
- 注意: 钝化金属 (如Fe, Al) 在浓硝酸、浓硫酸中会钝化,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1.3.3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 反应现象: 产生盐和水。
- 反应方程式: 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H₂O
1.3.4 与碱反应(中和反应)
- 反应现象: 酸和碱相互作用,降低彼此的性质。
- 反应方程式: 酸 + 碱 → 盐 + H₂O
- 应用: 治疗胃酸过多,处理碱性废水等。
1.3.5 与盐反应
- 反应条件: 产生气体、沉淀或弱电解质。
- 反应方程式: 酸 + 盐 → 新酸 + 新盐 (需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 举例: HCl + CaCO₃ → CaCl₂ + H₂O + CO₂↑
1.4 常见酸
- 盐酸 (HCl): 强酸,用于金属除锈,实验室试剂。
- 硫酸 (H₂SO₄): 强酸,重要的工业原料,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 硝酸 (HNO₃): 强氧化性酸,能溶解许多金属,制备硝酸盐。
- 醋酸 (CH₃COOH): 弱酸,食用醋的主要成分,用于制备醋酸盐和酯类。
二、碱的定义与性质
2.1 碱的定义
2.1.1 阿伦尼乌斯碱
- 定义: 在水溶液中解离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 局限性: 仅限于水溶液。
2.1.2 布朗斯特-劳里碱
- 定义: 质子(H⁺)的接受体。
- 优点: 扩展了碱的定义,不局限于水溶液。
2.1.3 路易斯碱
2.2 碱的物理性质
- 味觉: 大部分碱具有苦涩味 (不可直接尝试,具有危险性)。
- 滑腻感: 溶液通常具有滑腻感。
- 腐蚀性: 具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性,能腐蚀皮肤等。
- 溶解性: 部分碱易溶于水,如NaOH, KOH。
2.3 碱的化学性质
2.3.1 与指示剂反应
- 石蕊试剂: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 甲基橙: 使橙色甲基橙试液变黄色。
- 酚酞: 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3.2 与酸反应(中和反应)
- 反应现象: 碱和酸相互作用,降低彼此的性质。
- 反应方程式: 碱 + 酸 → 盐 + H₂O
2.3.3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 反应现象: 产生盐和水。
- 反应方程式: 碱 + 酸性氧化物 → 盐 + H₂O
- 举例: 2NaOH + CO₂ → Na₂CO₃ + H₂O
2.3.4 与盐反应
- 反应条件: 产生气体、沉淀或弱电解质。
- 反应方程式: 碱 + 盐 → 新碱 + 新盐 (需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 举例: NaOH + CuCl₂ → Cu(OH)₂↓ + 2NaCl
2.3.5 与两性金属反应
- 反应现象: 生成盐和氢气。
- 反应方程式: 碱 + 两性金属 + H₂O → 盐 + H₂↑
- 举例: 2Al + 2NaOH + 2H₂O → 2NaAlO₂ + 3H₂↑
2.4 常见碱
- 氢氧化钠 (NaOH): 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强碱,用于造纸、纺织、肥皂等工业。
- 氢氧化钾 (KOH): 强碱,用于制备钾盐,比NaOH更易吸收水分。
- 氨水 (NH₃·H₂O): 弱碱,用于农业化肥,实验室试剂。
- 氢氧化钙 (Ca(OH)₂): 俗称熟石灰、消石灰,用于建筑、消毒等领域。
三、酸碱中和滴定
3.1 原理
- 概念: 利用酸碱中和反应,通过滴定方法确定未知浓度酸或碱的浓度。
- 反应本质: H⁺ + OH⁻ → H₂O
3.2 实验过程
- 滴定管: 酸式滴定管用于盛放酸,碱式滴定管用于盛放碱。
- 锥形瓶: 用于盛放待测液,通常加入指示剂。
- 指示剂的选择: 根据酸碱的强弱选择合适的指示剂,保证滴定终点与理论终点一致。常用的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等。
- 滴定终点的判断: 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达到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且半分钟内颜色不再变化。
3.3 计算
- 公式: c(酸) V(酸) n(酸) = c(碱) V(碱) n(碱), 其中n代表酸或碱电离出的H+或OH-的个数.
- 误差分析: 分析滴定过程中的误差来源,例如滴定管读数误差,终点判断误差等。
四、酸碱性的判断与应用
4.1 pH值
- 定义: 酸碱性的度量标准,pH = -lg[H⁺]。
- pH范围: pH < 7 呈酸性,pH = 7 呈中性,pH > 7 呈碱性。
- pH的测定: 使用pH试纸或pH计。
4.2 酸碱性的应用
- 农业: 调节土壤酸碱性,选择适宜的作物生长。
- 工业: 控制反应条件,例如催化反应,废水处理。
- 医学: 调节人体酸碱平衡,治疗疾病。
- 生活: 食品保鲜,清洁用品。
五、酸碱的强弱
5.1 强酸与弱酸
- 强酸: 在水中完全电离的酸,如HCl, H₂SO₄, HNO₃。
- 弱酸: 在水中部分电离的酸,存在电离平衡,如CH₃COOH, HF, H₂CO₃。
- 判断依据: 电离程度,电离常数Ka。
5.2 强碱与弱碱
- 强碱: 在水中完全电离的碱,如NaOH, KOH。
- 弱碱: 在水中部分电离的碱,存在电离平衡,如NH₃·H₂O。
- 判断依据: 电离程度,电离常数Kb。
5.3 共轭酸碱对
- 概念: 酸失去质子后形成的粒子是其共轭碱,碱得到质子后形成的粒子是其共轭酸。
- 特点: 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
- 举例: HCl 和 Cl⁻,NH₄⁺ 和 NH₃。
六、酸碱电离平衡
6.1 电离平衡常数
- 酸的电离常数 Ka: 描述酸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常数,Ka越大,酸性越强。
- 碱的电离常数 Kb: 描述碱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常数,Kb越大,碱性越强。
6.2 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 温度: 一般情况下,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电离程度增大。
- 浓度: 对于弱酸弱碱,浓度越小,电离程度越大。
- 同离子效应: 加入含有相同离子的物质,抑制电离平衡。
- 盐效应: 加入不反应的盐,促进电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