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思维导图大全》
一、化学基本概念
1.1 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1.1.1 物质的组成
- 元素:
-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表示:元素符号(一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大写字母+一个小写字母)。
- 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 原子:
- 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 特点:质量小,体积小,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 分子:
- 概念:由原子构成的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种类:单原子分子(稀有气体),多原子分子(水分子、氧分子)。
- 特点:质量小,体积小,分子之间存在间隔,不断运动。
- 离子:
- 概念: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种类:阳离子(带正电荷),阴离子(带负电荷)。
- 形成:原子得失电子。
1.1.2 物质的结构
- 微观结构:
- 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排布。
- 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离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排布。
- 分子结构式:用短线连接原子,表示分子中原子间的连接方式。
- 宏观结构:
- 晶体:原子/分子/离子有规则地排列,有固定的熔沸点。
- 非晶体:原子/分子/离子无规则地排列,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1.1.3 物质的分类
- 纯净物:
- 概念:由一种物质组成。
- 分类: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例如:氧气、铁)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例如:水、二氧化碳)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例如:氧化钙、二氧化硫)
-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例如:盐酸、硫酸)
-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例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 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例如:氯化钠、碳酸钠)
- 混合物:
- 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
- 分类: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
1.2 化学用语
1.2.1 元素符号
- 书写规则:一大二小。
- 表示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1.2.2 化学式
- 书写规则:正价在前,负价在后;读作“某化某”。
- 表示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的组成元素;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适用于分子构成的物质)。
1.2.3 化学方程式
- 书写原则:
- 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偶法等。
- 表示意义: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1.3 质量守恒定律
- 内容: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 应用:
- 配平化学方程式。
- 判断物质的组成。
- 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2.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例如:水的三态变化、电灯发光)
-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例如:燃烧、铁生锈)
- 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
- 化学性质: 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
2.2 常见的化学反应
2.2.1 化合反应
- 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 特点:多变一。
- 例子:硫在氧气中燃烧,镁带燃烧。
2.2.2 分解反应
- 概念: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
- 特点:一变多。
- 例子:高锰酸钾制氧气,双氧水分解。
2.2.3 置换反应
- 概念: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 特点:单质+化合物→新单质+新化合物。
- 例子:锌与稀盐酸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2.4 复分解反应
- 概念: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 特点:AB+CD→AD+CB (通常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 例子: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
2.3 燃烧与爆炸
- 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 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助燃物(通常是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 灭火原理: 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 爆炸: 在有限的空间内,物质急剧燃烧,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热,体积迅速膨胀的现象。
- 防止爆炸的措施: 通风、防静电、远离易燃易爆物品。
三、溶液
3.1 溶液的组成
-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 溶剂: 溶解溶质的物质。
- 溶液: 溶质均匀分散到溶剂里形成的混合物。
- 特点: 均一性、稳定性。
3.2 溶解度
- 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 影响因素: 温度(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溶剂种类。
-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3 溶质的质量分数
- 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 100%
- 计算: 根据公式进行计算,注意单位统一。
- 应用: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进行有关的化学计算。
3.4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 稀释: 加入溶剂,降低溶液的浓度。
- 浓缩: 蒸发溶剂,提高溶液的浓度。
- 稀释定律: m(浓)×ω(浓) = m(稀)×ω(稀) (溶质质量不变)
四、酸碱盐
4.1 酸的性质
-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 与活泼金属反应: 生成盐和氢气。
-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生成盐和水。
- 与碱反应: 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 与某些盐反应: 生成新的酸和新的盐。
4.2 碱的性质
-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 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生成盐和水。
- 与酸反应: 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 与某些盐反应: 生成新的碱和新的盐。
4.3 盐的性质
- 与金属反应: 较活泼的金属能把较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 与酸反应: 生成新的酸和新的盐。
- 与碱反应: 生成新的碱和新的盐。
- 与盐反应: 生成两种新的盐。
4.4 酸碱中和反应
- 概念: 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 应用:
- 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 治疗胃酸过多。
- 处理工厂的废水。
- PH值: 酸性溶液pH<7;中性溶液pH=7;碱性溶液pH>7。
- PH试纸的使用: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